题尉迟将军新庙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周室既板荡,贼臣立婴儿。

将军独激昂,誓欲酬恩私。

孤城日无援,高节终可悲。

家国共沦亡,精魂空在斯。

沉沉积冤气,寂寂无人知。

良牧怀深仁,与君建明祠。

父子俱血食,轩车每逶迤。

我来荐蘋蘩,感叹兴此词。

晨光上阶闼,杀气翻旌旗。

明明幽冥理,至诚信莫欺。

唯夫二千石,多庆方自兹。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亚相膺时杰,群才遇良工。

翩翩幕下来,拜赐甘泉宫。

信知命世奇,适会非常功。

侍御执邦宪,清词焕春丛。

末路望绣衣,他时常发蒙。

孰云三军壮,惧我弹射雄。

谁谓万里遥,在我樽俎中。

光禄经济器,精微自深衷。

前席屡荣问,长城兼在躬。

高纵激颓波,逸翮驰苍穹。

将副节制筹,欲令沙漠空。

司业志应徐,雅度思冲融。

相思三十年,忆昨犹儿童。

今来抱青紫,忽若披鹓鸿。

说剑增慷慨,论交持始终。

秘书即吾门,......更多

宋中送族侄式颜(时张大夫贬括州使人召式颜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

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

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

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

转旆燕赵间,剖符括苍里。

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

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

去矣难重陈,飘然自兹始。

游梁且未遇,适越今何以。

乡山西北愁,竹箭东南美。

峥嵘缙山外,苍莽几千里。

旅雁悲啾啾,朝昏孰云已。

登临多瘴疠,动息在风水。

虽有贤主人,终为客行子。

我携一尊酒,满酌聊劝尔。

劝尔惟一言,家声......更多

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故人美酒胜浊醪,故人清词合风骚。

长歌满酌惟吾曹,高谈正可挥麈毛。

半醉忽然持蟹螯,洛阳告捷倾前后。

武侯腰间印如斗,郎官无事时饮酒。

杯中绿蚁吹转来,瓮上飞花拂还有。

前年持节将楚兵,去年留司在东京,今年复拜二千石,盛夏五月西南行。

彭门剑门蜀山里,昨逢军人劫夺我,到家但见妻与子。

赖得饮君春酒数十杯,不然令我愁欲死。

同李九士曹观壁画云作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始知帝乡客,能画苍梧云。

秋天万里一片色, 只疑飞尽犹氛氲。

除夜作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霜鬓 一作:愁鬓)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

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霜鬓 一作:愁鬓)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

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编著.《历代诗歌选读 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191-192 2、 薛天纬注评.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10:113-114 3、 李元秀主编.《素质教育经典文库 三十八》: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50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客心:自己的心事。

转:变得。

凄然:凄凉悲伤。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bìn)明朝(zhāo)又一年。

(霜鬓 一作:愁鬓) 霜鬓:白色的鬓发。

明朝:明天。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编著.《历代诗歌选读 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191-192 2、 薛天纬注评.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10:113-114 3、 李元秀主编.《素质教育经典文库 三十八》: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50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

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客心:自己的心事。

转:变得。

凄然:凄凉悲伤。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bìn)明朝(zhāo)又一年。

(霜鬓 一作:愁鬓)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

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霜鬓:白色的鬓发。

明朝:明天。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编著.《历代诗歌选读 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191-192 2、 薛天纬注评.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10:113-114 3、 李元秀主编.《素质教育经典文库 三十八》: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50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霜鬓 一作:愁鬓)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

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

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

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

“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

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称“客”。

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

”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

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

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

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诗中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

”“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

“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

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

”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

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

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

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

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

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

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王永成编 .唐诗鉴赏大典 上 :金城出版社 ,2002 :387-388 . 2、 萧涤非等撰写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396-397 .

别董大二首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13页 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47-48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500-501页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北风吹雁雪纷纷。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六翮(hé)飘飖(yáo)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翮:鸟的羽翼。飘飖: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京洛:长安和洛阳。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13页 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47-48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500-501页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六翮(hé)飘飖(yáo)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翮:鸟的羽翼。飘飖: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京洛:长安和洛阳。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13页 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47-48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500-501页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47-48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2-393页

塞下曲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蓟中作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无奈将帅己得封赏无心边防。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帐。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20页 2、 朱德才,杨燕主编,唐宋诗词 上册,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10,第206页

咏史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参考资料: 1、 陶冶.千家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年01月第1版:第20页 2、 刘薇等.新世纪少年儿童知识文库 千家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258页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尚有:尚且还有。

绨 [tì]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

怜:同情。

范叔:范雎,字叔。

战国时期的范雎。

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

须贾来秦,他特意以贫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

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犹作:还当作。

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参考资料: 1、 陶冶.千家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年01月第1版:第20页 2、 刘薇等.新世纪少年儿童知识文库 千家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258页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

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

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

诗中的“尚有”,还有;

“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

“范叔”,指范睢。

范睢字叔,故称。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

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

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

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

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

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

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

”范睢曰:‘然。

’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

’曰:‘不也。

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

’须贾曰:‘今叔何事?

’范睢曰:‘臣为人庸赁。

’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

’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放须贾回魏国。

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

“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

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

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

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

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

“布衣”,代指平民。

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

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

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

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不可能知道范睢改名换姓。

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没有人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

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

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

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

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

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

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2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