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支苏才翁挽词三首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二十识君貌,交游非一朝。

魄光沉碧海,志业陨青霄。

洛客旧为社,楚人今作招。

素车京岘路,应不似嶕嶢。

得福州蔡君谟密学书并茶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薛老大字留山峰,百尺倒插非人踪。

其下长乐太守书,矫然变怪神渊龙。

薛老谁何果有意,千古乃与奇笔逢。

太守姓出东汉邕,名齐晋魏王与锺。

尺题寄我怜衰翁,刮青茗笼藤缠封。

纸中七十有一字,丹砂铁颗攒芙蓉。

光照陋室恐飞去,锁以漆箧缄重重。

茶开片銙碾叶白,亭午一啜驱昏慵。

颜生枕肱饮瓢水,韩子饭齑居辟雍。

虽穷且老不媿昔,远荷好事纾情悰。

绝句五首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风过巳午未肯止,酒病婴我心无憀。

船头拍翅野鸭浴,水上摆子狞鱼跳。

永叔席上分韵送裴如晦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霜华夜夜浓,汴水日日减。

行迈唯恐迟,离怀不须黯。

远轻吴江潮,乃见丈夫胆。

君意应洗然,吾方困尘惨。

吴资政挽词二首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天下文章老,为公地底铭。

平生怀道德,铺写若丹青。

蒲市一朝罢,洛人皆泪零。

嗟嗟庙堂贵,今以柏为庭。

鲁山山行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5-76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28
适与野情惬(qiè),千山高复低。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满意足。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径:小路。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何许:何处,哪里。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5-76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28
适与野情惬(qiè),千山高复低。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满意足。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径:小路。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何许:何处,哪里。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5-76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28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   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此诗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云:“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枯木形,人禽两自在!······”梅尧臣从林外“幽径”看林中,见“熊升树”、“鹿饮溪”,那正是苏轼所说的“无人态”,因而就显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树”、“鹿饮溪”的人也“自在”。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此联就可以说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熊升树”、“鹿饮溪”而未受到任何惊扰,见得除“幽径”的“独行”者而外,四野无人,一片幽寂;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也见于言外。从章法上看,这一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更充分的表现。   全诗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收尾,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28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3-85

书哀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枯:这里指眼泪哭干。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泉下:黄泉之下。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拊膺(fǔ yīng):捶胸,表示哀痛。

膺,胸膛。

鉴:镜子。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90 2、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四卷 宋辽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3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老天爷已经夺走我的爱妻,又夺走了我的儿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两眼虽然还没有哭干,可悲的是我心已经枯死。

枯:这里指眼泪哭干。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雨滴掉下来落进土地,珍珠被沉没埋在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但是到海里就能找回珍珠,想寻找落下的雨也可以掘地。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只有人死去葬在九泉,从古以来就知道再没有希冀。

泉下:黄泉之下。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我悲痛地捶着胸膛又去向谁发问,只看见镜中憔悴得鬼一样的自己。

拊膺(fǔ yīng):捶胸,表示哀痛。

膺,胸膛。

鉴:镜子。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90 2、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四卷 宋辽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3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诗一开篇就直书贤妻爱子接连去世这段个人哀史。

前两句完全是直白式:“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这里没有“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一样的激楚呼号,却有一种痛定思痛的木然的神情。

人在深哀巨痛之中,往往百端交集,什么也说不出。

“既丧······又复丧······”,这种复叠递进的语式,传达的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痛苦。

诗人同一时期所作《悼子》诗说:“迩来朝哭妻,泪落襟袖湿;

又复夜哭子,痛并肝肠入。

”正是“两眼虽未枯”的注脚。

这与杜甫《新安吏》中“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名句相似,而意味更深。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

”而诗人这时感到的正是“片心将欲死”。

  说“将欲死”,亦即心尚未死,可见诗人还迷惘着:既美且贤的妻子、活蹦乱跳的儿子就这样一去不返了。

他不敢相信,可又不得不信。

这里诗人用了两个连贯的比喻:“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雨落难收,珠沉难求,都是比喻人的一去不复返。

仅这样写并不足奇,奇在后文推开一步,说“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又用物的可以失而复得,反衬人的不可复生。

这一反复,就形象地说明了诗人的悲痛。

他的损失,是不可比拟的,也是无法弥补的。

同时句下还隐含这样的意味,即诗人非常希望人死后也能重逢。

  然而,事实是不可能的,“他生未卜此生休”。

故以下紧接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这并不全然是理智上的判断,其间含有情感上的疑惑。

到底是不是这样,无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

“附膺当问谁”,诗人只好对镜自问了。

“憔悴鉴中鬼”正是他在镜中看到的自己的影子,由于忧伤过度而形容枯槁,有类于“鬼”,连他自己也认不出自己来了。

最末两句传神地写出诗人神思恍惚,对镜发楞,而喁喁独语的情态。

  《书哀》一诗主要用赋法,间以独特的比喻。

诗人将一己的深哀巨痛,用最朴素凝炼的语句表现出来,颇能传神写照,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90

梦后寄欧阳永叔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

我已经离开朝廷很久,安心地居住在故乡。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晚上忽然做了个梦,梦中又回到了千里外的京城,与你相会;

梦醒时已是五更,鸡鸣阵阵,落月照着屋梁。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回味梦中,欢叙友情的话还在耳边回响,想到这人生,不也和一场梦一样?

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老朋友啊,你如今已登显贵,是不是还肯像过去同游时,再听那竹禽啼唱?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29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7

武陵行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生事在渔樵,所居亦烟水。

野艇一竿丝,朝朝狎清泚。

忽自傍藤阴,乘流转山觜。

始觉景气佳,潜通小溪里。

常时不见春,入谷惊红蕊。

幽兴穷绿波,翫芳心莫已。

花外一峰明,林间碧洞启。

遥闻鸡犬音,渐悟人烟迩。

舍舟遂潜行,石径劣容屣。

豁然有田园,竹果相丛倚。

厖眉髽髻人,倏遇心颜喜。

尚作秦衣裳,那知汉名氏。

自言逢世乱,避地因居此。

来时手种桃,今日开如绮。

更看水上花,几度逐风委。

竞引饭雕胡,邀饮酌琼醴。

复呼童稚前,绿鬓......更多

闲居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读易忘饥倦,东窗尽日开。

庭花昏自敛,野蝶昼还来。

谩数过篱笋,遥窥隔叶梅。

唯愁车马入,门外起尘埃。

12345 共18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