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同义词反义词
dì/de fāng sè/shǎi cǎi1.文艺作品中着重描绘某一地区特有的社会习尚﹑风土人情,以至适当采用方言土语等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特色。作品中适当带有地方色彩,有助于形象的描绘,能更生动地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生活,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方色
方色的同义词反义词
fāng sè/shǎi1.五行家将东南西北中与青赤白黑黄相配﹐一方一色﹐简称"方色"。
五方色
五方色的同义词反义词
wǔ fāng sè/shǎi1.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北五方。
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的同义词反义词
sì shì tóng/tòng táng长篇小说。老舍作。1947年发表。小说以抗战时期沦陷后的北平为背景,描写小羊圈胡同四世同堂的祁家所发生的一系列变故:老实忠厚的儿子祁天佑被日本军逼得投河自尽。三个孙子中,善良正直的祁瑞宣因不愿为日本人做事,差点死于狱中;血气方刚的祁瑞全投军抗日;奴颜事敌的祁瑞丰最后死于日本人之手。作品反映了抗战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五方狮子舞
五方狮子舞的同义词反义词
wǔ fāng shī zǐ wǔ1.唐代的一种舞乐。《通典.乐六》:"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五麾
五麾的同义词反义词
wǔ huī1.五方色之旗。即东方青旗,南方赤旗,中央黄旗,西方白旗,北方黑旗。
北坛
北坛的同义词反义词
běi tán1.建于城北的祭坛。为战时祈胜祭坛之一。《墨子.迎敌祠》:"敌以北方来,迎之北坛,坛高六尺。"孙诒让间诂引《孔丛子.儒服》:"孔子高对信陵君问祈胜之礼,云:'先使之迎于适所从来之方为坛,祈克于五帝,衣服随其方色,执事人数从其方之数,牲则用其方之牲。'"亦为祭祀地神之所。
南行记
南行记的同义词反义词
nán/nā xíng/háng jì短篇小说集。艾芜著。1935年出版。以作者青年时代流浪于云南边疆和缅甸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描述在苦难生活中挣扎的劳动者的不幸,表现了善良与凶残的斗争。文笔酣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山乡巨变
山乡巨变的同义词反义词
shān xiāng jù biàn长篇小说。周立波作。1958-1960年发表。1955年,团县委副书记、共产党员邓秀梅奉命来到偏僻山村清溪乡和农民一起建立合作社,但一些私心较重的老农却不肯入社。邓秀梅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并挫败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合作社赢得了秋季丰收。作品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楚辞
楚辞的同义词反义词
chǔ cí总集名。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注。原收录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西汉淮南小山等人的辞赋十六卷,后王逸补入己作一卷,成十七卷。主要作者为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楚地地方色彩和语言特征,富于抒情性。后世将此种文体称为“楚辞体”,因其中以屈原《离骚》一篇最著名,故又称为“骚体”。是与《诗经》并列的中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