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 乱後渝州重逢寄庵、方湖两师、伯璠

朝代: 现代 作者: 沈祖棻

重逢何世?

剩深夜、秉烛翻疑梦寐。

掩扇歌残,吹香酒酽,无奈旧狂难理。

听尽杜鹃秋雨,忍问乡关归计。

曲阑外,甚斜阳依旧,江山如此。

扶醉。

凝望久,寸水千岑,尽是伤心地。

画毂追春,繁花酝梦,京国古欢犹记。

更愁谢堂双燕,忘了天涯芳字。

正凄黯,又寒烟催暝,暮笳声起。

注释原题:喜迁莺 乱後渝州重逢寄庵、方湖两师、伯璠、素秋、淑娟、叔楠诸友,酒肆小集,感赋。

笺曰:汪东,字旭初,号寄庵,江苏吴县人,曾任中央大学文学院......更多

重逢故人

朝代:作者: 释文珦

不见生公四十秋,中间多少别离愁。

重逢宁用伤头白,难得相看尽白头。

人月圆

朝代:作者: 王诜 体裁:

小桃枝上春来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此夜,华灯盛照,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同携。

更阑人静。

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注释注释:汴京元宵佳节,宋人非常为之心醉。

元宵,是在春节之后、一年之中第一个农历十五的月夜。

元宵节充满着欢乐、希望与团圆的意味 。

汴京的元宵佳节,还意味着北宋那个高度繁荣的盛世。

无怪乎周邦彦在荆州时所作的《解语花》中深情地写道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

”李清照南渡......更多

人月圆令/人月园

朝代:作者: 李持正 体裁: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注释注释①华灯:彩饰华美的灯。

②禁:古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

禁街:即御街。

评解东风轻柔,春上桃枝,元宵灯节又到了。

仕女们罗衣新试,携手同游,华灯辉映。

这首词的上片写观灯的盛况,下片写节日的欢腾与喜悦。

全词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生动地表现了节日气氛。

-------------------......更多

再次寄肯堂韵五首

朝代:作者: 陈造

枝筇过我海云边,空谷人声喜欲颠。

更喜重逢各强健,未须凄惋话彫年。

沁园春 和省中诸公秋日海棠韵

朝代:作者: 刘敏中 体裁:

花有花时,何事兹花,待开便开。

看嫣然一笑,秋容也媚,问之不语,春意潜回。

静想乾坤,中间万有,元气循环共一胎。

花如此,尽风流奇特,叹了还猜。

三生月地云阶。

料曾被、西风点镜台。

怅赏余人散,黄蜂日晚,梦回日落,白雁霜催。

两度频繁,一番迟暮,争似从他本分来。

青霄客,有留连新句,为写芳埃。

掾尉迟亨亨甫,福建同提举毛吉甫山色湖光,宜雨宜晴,春来恼人。

笑劳生强半,登临有兴,身司莞库,所向无亲。

马服车辕,鹰罹**......更多

临江仙 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 中州乐府

朝代:作者: 辛愿 体裁:

谁识虎头峰下客,少年有意功名。

清朝无路到公卿。

萧萧华屋,白发老诸生。

邂逅对床逢二妙,挥毫落纸堪惊。

他年联背上蓬瀛。

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

注释注释:此词作于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

辛愿青春年少时,即有仕途功名的愿望 。

据史载 ,辛愿才高学博,精于《春秋》三传,而谙熟杜诗韩文 。

然他“雅负高兰 ,不能从俗俯仰“(见《金史·隐逸传》),以至于与当局者格格不入。

尤其老年,穷困潦倒,甚是凄凉。

河山亭临......更多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朝代:作者: 司空曙 体裁: 五律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释注解:1、几度:多少道。

2、乍:骤,突然。

3、共传:互相举杯。

韵译:老朋友自从江海阔别之后,几道道隔山隔水难得见面。

忽然相逢却疑心是在梦中,相怜别后生活互问了庚年。

孤灯冷冷地在雨夜中闪烁,窗外湿竹笼罩昏暗的轻烟。

最可恨的是明朝又将分别,这惜别怀盏怎不相对频传?

评析:诗写乍见又别之情,不胜黯然。

诗由上......更多

伯成先生席上赋赠韩修龄(韩,关中人,圣秋

朝代:作者: 陈维崧 体裁: 贺新郎

月上梨花午。

恰重逢、江潭旧识,喁喁尔汝。

绛烛两行浑不夜,添上三通画鼓。

说不尽、残唐西楚。

话到英雄儿女恨,绿牙屏惊醒红鹦鹉。

雕笼内,泪如雨。

一般怀抱君犹苦。

家本在、扶风周至,五陵佳处。

汉阙唐陵回首望,渭水无情东去。

剩短蜡、声声诉与。

绣岭宫前花似雪,正秦川公子迷归路。

重酌酒,尽君语。

注释原题:伯成先生席上赋赠韩修龄(韩,关中人,圣秋舍人小阮,流浪东吴,善说平话。

临江仙 送钱穆父

朝代:作者: 苏轼 体裁: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注释: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写得既有情韵 ,又富理趣 ,充分......更多

12345 共28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