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园马上应制

作者: 张说 朝代: 唐代

林间艳色骄天马,苑里秾华伴丽人。

愿逐南风飞帝席,年年含笑舞青春。

破陈乐词二首

作者: 张说 朝代: 唐代

汉兵出顿金微,照日光明铁衣。

百里火幡焰焰, 千行云骑霏霏。

蹙踏辽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飞。

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

少年胆气凌云,共许骁雄出群。

匹马城西挑战, 单刀蓟北从军。

一鼓鲜卑送款,五饵单于解纷。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阁论勋。

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作者: 张说 朝代: 唐代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幽州夜饮

作者: 张说 朝代: 唐代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剑舞:舞剑。

笳: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城将:作者自指。

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

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

剑舞:舞剑。

笳: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城将:作者自指。

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

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

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

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

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

而这“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

“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

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

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

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

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

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

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

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

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

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

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

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148-150

春雨早雷

作者: 张说 朝代: 唐代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

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

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

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杂曲歌辞。苏摩遮

作者: 张说 朝代: 唐代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

闻道皇恩遍宇宙,来时歌舞助欢娱。

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

自能激水成阴气,不虑今年寒不寒。

腊月凝阴积帝台,豪歌击鼓送寒来。

油囊取得天河水,将添上寿万年杯。

寒气宜人最可怜,故将寒水散庭前。

惟愿圣君无限寿,长取新年续旧年。

昭成皇后帝家亲,荣乐诸人不比伦。

往日霜前花委地,今年雪后树逢春。

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

作者: 张说 朝代: 唐代

老亲依北海,贱子弃南荒。

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

此中逢故友,彼地送还乡。

愿作枫林叶,随君度洛阳。

蜀道后期

作者: 张说 朝代: 唐代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我客游在外,行事尽量迅速,像同时间在竞争一样,来往的行程都是预先规划好了的。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可秋风不肯等待,自个儿先到洛阳城去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8页 .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我客游在外,行事尽量迅速,像同时间在竞争一样,来往的行程都是预先规划好了的。

争日月:同时间竞争。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可秋风不肯等待,自个儿先到洛阳城去了。

洛阳:当时的首都。

武则天称帝后定都洛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8页 .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十九。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逸生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

  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

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

这“争”字实在写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

“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

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

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

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

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

游子之心,当然怅惘。

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

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

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

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

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在这里,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

诗中没有明说,颇费人寻绎,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不过可以想见,诗人对于这次情况的突然变化,确实感到意外,或有点不满,不过他用的是“含蓄”的语言罢了。

  张说早些时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

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

”归期定在秋月,即此诗所谓“预期程”。

不料时届秋令,秋风已起,比诗人“先至洛阳城”,他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

秋风本是按时而起,无所谓“先”;

只因诗人归期“后”了,便显出秋风的“先”来。

两首合看,于诗中的情味当有更深的体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8-59页 .

咏瓢

作者: 张说 朝代: 唐代

美酒酌悬瓢,真淳好相映。

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柄。

雅色素而黄,虚心轻且劲。

岂无雕刻者,贵此成天性。

美酒酌悬瓢,真淳好相映。

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柄。

雅色素而黄,虚心轻且劲。

岂无雕刻者,贵此成天性。

  这是一首咏物诗。

张说较少咏物诗,但这一首《咏瓢》很有趣,将初唐的文字游戏与陈子昂一类诗人的哲理意义结合了起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作者: 张说 朝代: 唐代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未能得见,我的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绵远悠长。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页.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巴陵: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

孤峰:指洞庭山,即君山。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未能得见,我的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绵远悠长。

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

《拾遗记》:“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页.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十九。

下面是李白研究学会理事、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严羽有一段论诗名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离了具体作品,这话似玄乎其玄;

一当联系实际,便觉精辟深至。

且以张说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力作来解剖一下。

  这是送别之作。

诗中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

  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极其凄婉的怀抱(《唐才子传》谓张说“晚谪岳阳,诗益凄婉”)。

“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首句似乎正要这么说。

但只说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忽然咽了下去,成了“洞庭秋”,纯乎是即目所见之景了。

这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

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的情景,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

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凑泊”,难以寻绎罢了。

  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日日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

但在送人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

说穿来就是愈觉其“孤”。

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

若要说这“孤峰”就是诗人在自譬,倒未见得。

其实何须用意,只要带了“有色眼镜”观物,物必著我之色彩。

因此,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

“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诗话》),却于有意无意得之。

  关于君山传说很多,一说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说“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拾遗记》),这些神仙荒忽之说,使本来实在的君山变得有几分缥缈。

“水上浮”的“浮”字,除了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传达这样一种迷离扑朔之感。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

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

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与别情当有微妙的关系。

作者同时送同一人作的《岳州别梁六入朝》云:“梦见长安陌,朝宗实盛哉!

”也有同一种钦羡莫及之情。

送人入朝原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

说“梦见长安陌”是实写,说“神仙不可接”则颇涉曲幻。

羡仙乎?

恋阙乎?

“诗以神行,使人得其意于言之外,若远若近,若无若有”(屈绍隆《粤游杂咏》),这也就是所谓盛唐兴象风神的表现。

  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

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不禁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

“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令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而用意更为隐然;

叫人联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比义却不那么明显。

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死扣不着,妙悟得出。

借叶梦得的话来说,此诗之妙“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诗话》)。

  胡应麟认为此诗“句格成就,渐入盛唐”,他所作的评价是公允的。

七绝的“初唐标格”结句“多为对偶所累,成半律诗”(《升庵诗话》),此诗则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趣”,全是盛唐气象了。

作者张说不仅是开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其律诗“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后矫清规”,亦继往而开来。

而此诗则又是七绝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59-60页.

12345 共2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