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林钟商) 文
于飞乐令/于飞乐 文
宝奁开,菱鉴静,一掏清蟾。
新妆脸、旋学花添。
蜀红衫,双绣蝶,裙缕鹣鹣。
寻思前事,小屏风、巧画江南。
怎空教、草解宜男。
柔桑暗、又过春蚕。
正阴晴天气,更暝色相兼。
幽期消息,曲房西、碎月筛帘。
偷声木兰花·画桥浅映横塘路 文
鹊桥仙·星桥火树 文
酬发运马子山少卿惠与诗 文
河满子·溪女送花随处 文
溪女送花随处,沙鸥避乐分行。
游舸已如图障里,小屏犹画潇湘。
人面新生酒艳,日痕更欲春长。
衣上交枝斗色,钗头比翼相双。
片段落霞明水底,风纹时动妆光。
宾从夜归无月,千灯万火河塘。
恨春迟(大石调) 文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文翻注译赏
行香子(般涉调) 文
江南柳·隋堤远 文赏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此调即双调的《忆江南》。
词中写的是别情,调名“江南柳”兼关题意。
通首作女子口吻。
此为送别词。
词中未具体刻画送别情事,而是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别情,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
全词语言素朴明快,情调清新健康,风格别具特色。
起首一句从别路写起。
隋炀帝开通济渠,河渠旁筑御道,栽种柳树,是为“隋堤”。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两句是说:这是一个水陆交通要道,成日里不知有多少车马大路上来往,扬起“路尘”;
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随波逐流;
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
“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
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
这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
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
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
正因为别情是如此普遍,也就容易唤起“见人分袂亦愁生”的感受了。
末句以“何况”二字造成递进,突出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
以上,词人没有具体写到个人送别情事,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观情感。
过片转写别后,别时种种情事都被省略了,这里只是着重写送者城楼望月的情景。
“斜照后”三字非虚设,它表明送者城楼伫立的时辰之久,从日落到月出。
“重望”又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
于是送者抬头望新月,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此外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类,但“亭亭”二字却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而送者的身份亦不言自明,“千里伴行”的说法更是真挚深婉。
总的说来,通首词没有刻画送别情事,更没有刻意作苦语,但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的别情,有烘云托月之妙,将一己别情写得非常充分。
全词也没有点明双方身份、关系,被称作“君”的甚至未直接露面,但通过新月亭亭的意象和伴行的着想,给读者以明确的暗示。
词的语言明快素朴,情调清新健康,在送别之作中颇有特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