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圣寺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飘拂的烟霭下,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山谷蜿蜒而上,两旁乱石磷石旬,丛林苍苍,山风吹来,落木萧萧。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到寺庙后,长途跋涉后的马儿,得以纵辔歇息,在悠闲地踢着蹄,打着响鼻,不时地仰头长嘶;

夕阳染红了远远近近的山岭,觅巢归宿的乌鸦在层林之间飞来飞去,噪声乱成一片。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寺内枯草遍地,乱竹丛生,泉水自落其间,无人汲用,虽时近黄昏,山厨依然冷冷清清;

影殿空空,木鱼声绝,殿外不远处,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虽然再也不见旧时寺宇的风貌,但是记载当年建寺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读读旧碑上镌刻的文字,再对照眼前的情景,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8 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82-83 3、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0-621

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飘拂的烟霭下,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山谷蜿蜒而上,两旁乱石磷石旬,丛林苍苍,山风吹来,落木萧萧。

蹊(xī)石:溪流中的石头。

蹊:同“溪”,山谷。

烟丛:丛丛烟树。

萧萧:象声词。

这里形容草木摇落声。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到寺庙后,长途跋涉后的马儿,得以纵辔歇息,在悠闲地踢着蹄,打着响鼻,不时地仰头长嘶;

夕阳染红了远远近近的山岭,觅巢归宿的乌鸦在层林之间飞来飞去,噪声乱成一片。

出寺:指寺外。

向陵:对着陵墓的地方。

陵:南朝诸帝陵墓。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寺内枯草遍地,乱竹丛生,泉水自落其间,无人汲用,虽时近黄昏,山厨依然冷冷清清;

影殿空空,木鱼声绝,殿外不远处,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

山厨:山野人家的厨房。

影殿:寺庙道观中供奉佛祖、尊师真影的殿堂。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虽然再也不见旧时寺宇的风貌,但是记载当年建寺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读读旧碑上镌刻的文字,再对照眼前的情景,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

南朝: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

耻:一本作“敢”。

兴废:盛衰,兴亡。

休公:指南朝僧人惠休,后还俗出仕为官。

借指开善寺住持僧。

一本作“渔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8 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82-83 3、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0-621

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这是一首写景诗。

开头两句写的是通往开圣寺的途中景象。

诗人并没有设色描绘,而只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进一个旅况萧瑟的境界。

山道、乱石、古树、烟霭,旅途的荒凉、寂寞可想而知。

但是诗人的感受程度似乎还不仅如此,“萧萧”一词状山中秋风萧瑟、草木摇曳的窸窣之声,更增添了旅途的凄凉况味。

  到了开圣寺,按常理,诗人该从旅途的寂寞中轻松下来,对这一建于三、四百年前的寺宇进行一番观瞻了。

然而,颔联却避却寺宇,将目光移向寺外的天地。

凭高望远,长天寥廓,万木萧疏,天地之间一派深秋的景致。

  寺外的秋色是如此萧然,寺内的景致也很寥落。

颔联通过马嘶、鸦乱的寺外景色予以烘托,颈联则又以泉落竹间和厨房静寂,僧归塔下与影殿空空相比照,充分地描写了寺宇的衰败寥落景象。

上下两联于工整的对偶中,寓抑扬低昂的情调,为尾联的慨叹之音,酝酿了充分的抒情气氛。

  面对这一片荒凉的情景,诗人不由得浮起了这座寺宇曾经香火鼎盛的揣想。

寺中记载当年兴建时寺宇巍峨、香客络绎之盛况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

这一联就眼前所见情景抒发感叹,寓意极深。

南朝皇帝佞佛,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国各地兴建寺庙(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

不但严重地毁坏了农业,也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腐败,使得南朝的几个小朝代都是国运匆促,接踵而亡。

南朝的这一历史事实不但给后来的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也刺激了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引起了历史家、文学家们的反思。

因此,诗人面对这荒废的寺宇,虽然也发出了“行人莫问当年事”(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感慨,但是这一感慨里却融进了对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的思索,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无限悲凉的感悟。

  全诗以写景为主,由旅途的跋涉而开圣寺周围的徘徊,游赏一路秋景,迤逦写来,别具清畅流美的情致风调。

诗人在感怀之余,似乎又对使他身心疲惫的功业之事感到厌倦,由此萌生了隐逸的想法。

立意深沉,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0-621

南歌子·手里金鹦鹉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杨柳八首·其三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舞腰。

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舞腰。

  这是一首咏柳之词,是一种咏物的小令。

词如一幅春柳图,春柳如画,画柳传神,画中寄情,令人遐想。

此词与作者另一首咏柳词《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相比,柳所在地不同,内容亦有异,但艺术风格则相同:婉约、含蓄、绚丽。

  此词咏西湖之柳。

暗寄对古代名妓生活的欣赏之情。

头二句描写苏小小门前的柳树丽姿。

“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苏小小家门前柳树很多,柳枝千条万条垂挂在西湖边,细长金色的柳丝轻抚着平桥。

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

毵毵,形容柳条细长。

金线,指初吐芽的柳丝。

将春柳与钱塘名妓联系在一起,使词中的春柳具有西湖之柳特色。

春柳与美人相映,春柳自然更美。

后二句写日暮时苏小小门内的柳树。

“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舞腰。

”黄莺不语,指日暮之时。

陆游《晚行湖上》:“高林日暮无莺语,深巷人归有犬随。

”即其例。

傍晚时候,春风吹来,苏小小家朱红大门已紧紧地关上,只有春风伴随着柳枝。

末句“舞腰”实为双关,既指如腰之柳,同时亦暗指细腰美人,读者自可联想到其人。

黄莺休息,朱门紧闭,只有春风无声地吹动柳枝,环境十分安静。

作者对古代名妓艳情的欣赏,自在其中。

这种情调是属于作者所属阶级的趣味的。

  这首《杨柳枝》在艺术上很有可取之处。

咏物与写人和谐地结合,组成景与人统一的意境。

“深闭朱门伴舞腰”,在写柳之可爱以后,结合写了古代的女性,既丰富了咏物的内容,又创造了不同的意境。

作者只客观地咏物写人,而读者从中自可领略所咏之物的形象,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这两首词的咏物和表达情意,作者用了暗示、联想等手法来实现的。

二、四句均在咏柳,描写柳,但并未点出柳字,而分别用了借代、比喻等修辞方法暗写柳。

深闭朱门,东风伴柳,使人产生联想。

这种手法既是造成这首词婉约含蓄风格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增加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作者在这首词中选用词语注意色泽的巧妙搭配,如朱门、金线、黄莺,包含了红黄二色。

这些词语色彩绚丽,搭配自然,也是温词的特色之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侠客行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

宝剑黯如水,微红湿馀血。

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

懊恼曲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

玉白兰芳不相顾,青楼一笑轻千金。

莫言自古皆如此,健剑刜钟铅绕指。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庐江小吏朱斑轮,柳缕吐芽香玉春。

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

悠悠楚水流如马,恨紫愁红满平野。

野土千年怨不平,至今烧作鸳鸯瓦。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

玉白兰芳不相顾,青楼一笑轻千金。

莫言自古皆如此,健剑刜钟铅绕指。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庐江小吏朱斑轮,柳缕吐芽香玉春。

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

悠悠楚水流如马,恨紫愁红满平野。

野土千年怨不平,至今烧作鸳鸯瓦。

  懊恼曲,亦作《懊侬曲》、《懊恼歌》。

据《古今乐录》云:“《懊恼歌》者,晋石崇为绿珠所作。

”《懊恼曲》即其变曲。

《南齐书·王敬则传》:“ 仲雄於御前鼓琴,作《懊侬曲》,歌曰:‘常叹负情侬,郎今果行许。

’”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借反面例子发端,含有明显的怨情。

其后四句情绪发生转折,表达了女主人公仍相信人间有至死不渝的爱情。

后八句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凄惨的爱情故事证明人间确有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这正是女主人公所希望得到的。

诗的最后四句写的沉郁感人,悠悠的楚水映衬千年的野土,拉开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给后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

在神驰古人爱情故事的同时又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怀恋之情。

由满平野的“恨紫愁红”则可见同情焦仲卿和刘氏的人、物极多,甚至连泥瓦匠都不忍化作尘土的这对伉俪分开,就是烧瓦也要让他们成双成对,永不分离。

最后二句写的颇有新意,在沉郁中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这一联运用象征隐喻手法,借物写人。

九月深秋时节,庭院葱绿的草木无不迎霜变色;

惟有水上荷花,虽也叶枯蕊蔫,粉英凋零,却至死犹不改其红。

诗句中一贬一褒,感情强烈;

一绿一红,色彩对比鲜明,可谓瑰丽奇崛,凄艳动人。

“守红死”的荷花,被诗人赋予了带有悲剧美的崇高人格,她同那些迎霜变色的绿草相对照,更显得坚贞不渝,光彩照人。

以荷花至死犹红的意象喻指历代那些美丽多情,气节凛然的妇女,是诗人的独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碧磵驿晓思 / 碧涧驿晓思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

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

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

春晓曲(一作齐梁体)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 流苏帐晓春鸡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烧歌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

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

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

邻翁能楚言,倚锸欲潸然。

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早田。

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

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

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

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

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

吹火向白茅,腰镰映赪蔗。

风驱槲叶烟,槲树连平山。

迸星拂霞外,飞烬落阶前。

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

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

春愁曲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

远翠愁山入卧屏, 两重云母空烘影。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锦叠空床委堕红,飔飔扫尾双金凤。

蜂喧蝶驻俱悠扬, 柳拂赤栏纤草长。

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12345 共3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