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上客休辞酒浅深。

素儿歌里细听沈。

粉面不须歌扇掩,闲静,一声一字总关心。

花外黄鹂能密语。

休诉。

有花能得几时斟。

画作远山临碧水。

明媚。

梦为胡蝶去登临。

两同心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一笑千金。

越样情深。

曾共结、合欢罗带,终愿效、比翼纹禽。

许多时,灵利惺惺,蓦地昏沈。

自从官不容针。

直至而今。

你共人、女边著子,争知我、门里挑心。

记携手,小院回廊,月影花阴。

阮郎归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黔中桃李可寻芳。

摘茶人自忙。

月团犀腌斗圆方。

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

品高闻外江。

酒阑传碗舞红裳。

都濡春味长。

木兰花令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黔中士女游晴昼。

花信轻寒罗袖透。

争寻穿石道宜男,更买江鱼双贯柳。

竹枝歌好移船就。

依倚风光垂翠袖。

满倾芦酒指谐围,相守与郎如许寿。

雨中花(送彭文思使君)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政乐中和,夷夏宴喜,官梅乍传消息。

待作新年欢计,断送春色。

桃李成阴,甘棠少讼,又移旌戟。

念画楼朱阁,风流高会,顿冷谈席。

西州纵有,舞裙歌板,谁共茗邀棋敌。

归来未得,先沾离袖,管弦催滴。

乐事赏心易散,良辰美景难得。

会须醉倒,玉山扶起,更倾春碧。

桃源忆故人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碧天露洗春容净。

淡月晓收残晕。

花上密烟飘尽。

花底莺声嫩。

云归楚峡厌厌困。

两点遥山新恨。

和泪暗弹红粉。

生怕人来问。

蓦山溪(春晴)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朝来风日,陡觉春衫便。

翠柳艳明眉,戏秋千、谁家倩盼。

烟匀露洗,草色媚横塘,平沙软。

雕轮转。

行乐闻弦管。

追思年少,走马寻芳伴。

一醉几缠头,过扬州、珠帘尽卷。

而今老矣,花似雾中看,欢喜浅。

天涯远。

信马归来晚。

雪花飞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携手青云路稳,天声迤逦传呼。

袍笏恩章乍赐,春满皇都。

何处难忘酒,琼花照玉壶。

归袅丝梢竞醉,雪舞郊衢。

双井茶送子瞻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风日:风景阳光。

日:黄庭坚文集、山谷集作“公”。

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

森宝书:森然罗列着许多珍贵的书籍。

森:众多茂盛的样子。

这里指翰林院珍贵的书籍有很多。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东坡旧居士:指苏轼。

“东坡”原是黄州的一个地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到黄州后,曾在城郊的东坡筑室居住,因自号“东坡居士”。

斛(hú):古代的重器,十斗为一斛。

泻明珠:说苏轼赋诗作文似明珠倾泻而出。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云腴(yú):即指茶叶。

高山云雾生长的茶叶肥美鲜嫩,称云腴。

腴是肥美的意思,硙(wèi):亦作“碨”,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

落硙: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

霏霏:这里指茶的粉末纷飞。

雪不如:说茶的粉末极为洁白,雪也比不上它。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黄州:北宋元丰年间被贬之地。

“独载”句:用范蠡事。

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

五湖:太湖的别名。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102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诗篇从对方所处的环境落笔。

苏轼当时任翰林院学士,担负掌管机要、起草诏令的工作。

玉堂语意双关,它既可以指神仙洞府,在宋代又是翰林院的别称。

由于翰林学士可以接近皇帝,地位清贵,诗人便利用了玉堂的双重含义,把翰林院说成是不受人间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那里宝书如林,森然罗列,一派清雅景象。

开首这一联起得很有气派,先声夺人,为下面引出人物蓄足了势头。

  第二联转入对象本身。

“想见东坡旧居士”一句,在“东坡居士”间加上一个“旧”字,不仅暗示人物的身份起了变化(由昔日的罪臣转为此时的清贵之官),也寓有点出旧情、唤起反思的用意,为诗篇结语埋下了伏笔。

“挥毫百斛泻明珠”一句,则脱胎于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中的“诗成珠玉在挥毫”。

杜诗表现的是早上朝见皇帝的场面,用“珠玉”比喻诗句,在夸赞对方才思中兼带有富贵气象,与诗歌题材相切合。

所以作者这里也用“明珠”来指称苏轼在翰林院草拟的文字,加上“百斛”形容其多而且快,尤其是一个“泻”字,把那种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刻画得极为传神,这也是化用前人诗意成功的范例。

  从第三联起,方转入赠茶的事情。

既然是送茶而致的诗,自然说明这茶的佳处。

茶树在高处接触云气而生长的叶子特别丰茂,所以用云腴称茶叶。

宋人喝茶的习惯,是先将茶叶磨碎,再放到水里煮沸,不像现代的用开水泡茶。

这两句说:从我老家江南摘下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磨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雪花也比不上它。

把茶叶形容得这样美,是为了显示他送茶的一番诚意,其中含有真挚的友情。

但这还并不是该篇主旨所在,它只是诗中衬笔,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朋友的规劝。

  结末一联才点出了题意。

最后提醒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

作者语重心长地对朋友说:喝了我家乡的茶以后,也许会让您唤起黄州时的旧梦,独自驾着一叶扁舟,浮游于太湖之上了。

最后一句用了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

苏轼贬谪在黄州时,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退隐思想。

可是此时他应召还朝,荣膺重任,正处在春风得意之际,并深深卷入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

作者一方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担心,于是借着送茶的机会,委婉地劝告对方,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不如及早效法范蠡,来个功成身退。

末了这一笔,披露了赠茶的根本用意,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这番用意又并非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只是从旧事的勾唤中轻轻点出,不仅可以避免教训的口吻,也显得情味悠长,发人深思。

整首诗词意畅达,不堆砌典故,不生造奇词拗句,在黄庭坚诗作中属于少见的清淡一路。

但全诗由高雅的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进入送茶之事,而最终点明题意,这种千回百转、一波三折的构思方式,仍体现了黄庭坚诗的基本风格。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14-516

木兰花令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新年何许春光漏。

小院闭门风日透。

酥花入坐颇欺梅,雪絮因风全是柳。

使君落笔春词就。

应唤歌檀催舞袖。

得开眉处且开眉,人世可能金石寿。

12345 共21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