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王郎中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卧阁枉芳藻,览旨怅秋晨。

守郡犹羁寓,无以慰嘉宾。

野旷归云尽,天清晓露新。

池荷凉已至,窗梧落渐频。

风物殊京国,邑里但荒榛。

赋繁属军兴,政拙愧斯人。

髦士久台阁,中路一漂沦。

归当列盛朝,岂念卧淮滨。

同德精舍养疾,寄河南兵曹东厅掾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逍遥东城隅,双树寒葱茜。

广庭流华月,高阁凝馀霰。

杜门非养素,抱疾阻良宴。

孰谓无他人,思君岁云变。

官曹亮先忝,陈躅惭俊彦。

岂知晨与夜,相代不相见。

缄书问所如,酬藻当芬绚。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

因为淮上有秀美的秋山。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8页 .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流水:喻岁月如流,又暗合江汉。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bìn)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淮上有秋山:言淮上风光可恋,伸足上“不归去”之意。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8页 .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

流水:喻岁月如流,又暗合江汉。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bìn)已斑。

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

因为淮上有秀美的秋山。

淮上有秋山:言淮上风光可恋,伸足上“不归去”之意。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8页 .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喜遇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

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

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

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

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

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

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

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

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一喜一悲,笔法跌宕;

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

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

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

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

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

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

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

这就需要剪裁。

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

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

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

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

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

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

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

“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

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

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由此可见诗人的剪裁功夫。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77-678页 .

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7

今朝郡(jùn)斋(zhāi)冷,忽念山中客。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底束荆(jīng)薪(xīn),归来煮白石。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欲持一瓢(piáo)酒,远慰风雨夕。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7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7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

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

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

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

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85-686

夏花明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一阵风吹来,花叶都翻卷凌乱,映照在水面上,十分鲜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睛)眼前一片闪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

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

一阵风吹来,花叶都翻卷凌乱,映照在水面上,十分鲜妍。

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睛)眼前一片闪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去:离开。

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泛泛:行船漂浮。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归棹: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

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

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此:此处。

为别:作别。

还:再。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

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去:离开。

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泛泛:行船漂浮。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归棹: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

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

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此:此处。

为别:作别。

还:再。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

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

诗人与元大的感情很深,他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此诗前四句写离情。

“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

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

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

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此诗“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非常著名。

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

可是船终于开行了。

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

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

“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

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

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

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

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

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

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

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寒食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

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送杨氏女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滚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42 .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永日:整天。

戚戚:悲伤忧愁。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行:出嫁。

悠悠:遥远。

溯:逆流而上。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

无恃:指幼时无母。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幼为长所育:此句下有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

”指小女是姐姐抚育大的。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结中肠:心中哀伤之情郁结。

义往:指女大出嫁,理应前往夫家。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自小阙内训:此句下有注:“言早无恃。

”阙:通“缺”。

内训:母亲的训导。

事姑:侍奉婆婆。

贻:带来。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令门:好的人家,或是对其夫家的尊称。

这里指女儿的夫家。

任恤:信任体恤。

庶:希望。

尤:过失。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尚:崇尚。

资从:指嫁妆。

待:一作“在”。

周:周全,完备。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猷:规矩礼节。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尔:你,指大女儿。

当何秋:当在何年。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居闲:闲暇时日。

自遣:自我排遣。

临感:临别感伤。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零泪:落泪。

缘:通“沿”。

缨:帽的带子,系在下巴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42 .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

永日:整天。

戚戚:悲伤忧愁。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行:出嫁。

悠悠:遥远。

溯:逆流而上。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

无恃:指幼时无母。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幼为长所育:此句下有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

”指小女是姐姐抚育大的。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结中肠:心中哀伤之情郁结。

义往:指女大出嫁,理应前往夫家。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

自小阙内训:此句下有注:“言早无恃。

”阙:通“缺”。

内训:母亲的训导。

事姑:侍奉婆婆。

贻:带来。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令门:好的人家,或是对其夫家的尊称。

这里指女儿的夫家。

任恤:信任体恤。

庶:希望。

尤:过失。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尚:崇尚。

资从:指嫁妆。

待:一作“在”。

周:周全,完备。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

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猷:规矩礼节。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尔:你,指大女儿。

当何秋:当在何年。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居闲:闲暇时日。

自遣:自我排遣。

临感:临别感伤。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滚流。

零泪:落泪。

缘:通“沿”。

缨:帽的带子,系在下巴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42 .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诗人的大女儿要出嫁,他的心情异常复杂,遂写了此诗。

此诗是父女情的白描,是真性情的流露,令人读来感伤不已。

  女儿即将远行,父亲心有不舍,却情难敌义。

开头点明女儿将出嫁之事:女儿要嫁往夫家路途很遥远。

念及女儿幼年丧母,自己一身兼父母之慈爱,当此离别之际,心中甚为不忍。

然而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

诗人忍痛告诫女儿到了夫家,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这是对女儿的一片殷殷期望。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

送女出行,万千叮咛;

怜其无恃,反复诫训。

诗人早年丧妻,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幼女自然更加怜爱。

在长女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

诗中说幼女与长女“两别泣不休”,其实父女之间也是如此。

作者没有多写自己的直观感受,而是把更多的笔墨用于谆谆教导和万般叮咛:“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强忍住泪水说完这些,送走女儿才发现自己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只能与幼女相对而泣。

一个情感复杂、无可奈何的慈父形象由此跃然纸上。

  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

慈父之爱,骨肉深情,令人感动。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两句,可作为嫁妆的千秋典范。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7-18 .

新秋夜寄诸弟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参考资料: 1、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452页 2、 姬沈育选注.大唐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7:第173页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

星河:银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

空斋:萧条的居室。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

用:因为。

人瘼(mò):即民瘼,民生疾苦。

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

微疴:小病。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颜鬓:容颜,鬓发。

蹉跎:虚度年华,指衰老。

参考资料: 1、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452页 2、 姬沈育选注.大唐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7:第173页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首二句言新秋,但从中已流露思弟之苦:“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这两句,“俱秋夕”的“俱”字,从两地落笔,点出与弟相思难会之苦;

而秋风萧索之夕,更从季候中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

“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别无可共。

从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

昔日在京,家庭欢聚,同桌共餐,携手同游,文津共渡,诗文同赏,无话不论,何等欢欣;

而今“共望”的,却只“星河”在天。

一个“共”字,反衬出诗人极其寂寞之感,透出诗人极其忆昔之情。

  如果说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归之心还暗藏于字面之后,那么,次二句的这种感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了:“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便引起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

“高梧”对“空斋”,虽是衙署中实有之景,却正契合着诗人心境空寂的情愫;

“一叶下”对“秋思多”,表面是因果关系的对仗,好像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而实则是因“归思多”才更注意了节候的变化,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

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

作为清正的官吏,诗人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清楚的。

因而接下去写道“方用忧民瘼,况自抱微痾。

”为递进之语,为尾联内容转折作铺垫。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两句的言下之意是一定要好好从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

劝勉自己不要因念诸弟而变得苍老,正说明思弟情深,难于忘怀。

  这首诗语言浅近,感情深挚,诗人能把个人小事置于从政大事之下,体现了一位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品格。

诗虽是古体,但有些诗句却清丽而又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886页 2、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85-386页

同褒子秋斋独宿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冰冷的月光侵蚀着衰残的烛火,雨声在幽深的竹林中作响。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在这凄寒的枝头难以入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617181920 共4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