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邢桂州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铙歌鼓吹喧响于京口,乘风破浪扬帆向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经过赭圻城和赤岸山,击水向沅湘驾着轻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夕阳西沉后江湖浪白,潮水涌来时天地映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明珠又回到合浦海域,定是追随着使臣之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54-155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铙吹:即铙歌。

军中乐歌。

为鼓吹乐的一部。

所用乐器有笛、觱篥、箫、笳、铙、鼓等。

南朝梁简文帝《旦出兴业寺讲诗》:“羽旗承去影,铙吹杂还风。

”京口:唐润州治所,即今江苏镇江市,位于长江边。

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苏州)迁此,称为京城。

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

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

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宋书·武帝纪上》:“公大喜,径至京口,众乃大安。

”风波:风浪。

《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古由京口沿江而上,过洞庭,经湘水,可抵桂州。

《韩非子·初见秦》:“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

”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赭圻:山岭名。

在今安徽繁昌县西北。

晋桓温曾于其麓筑赭圻城。

《晋书·桓温传》:“隆和初,诏徵温,温至赭圻,诏又使尚书车灌止之,温遂城赭圻居之。

”赤岸:山名。

在江苏六合东南。

《南齐书·高帝纪上》:“治新亭城垒未毕,贼前军已至……自新林至赤岸,大破之。

”击汰:拍击水波。

亦指以桨击水,划船。

《楚辞·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扬舲:犹扬帆。

舲是有窗的船,扬舲谓划船快速前进。

南朝梁刘孝威《蜀道难》诗:“戏马登珠界,扬舲濯锦流。

”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合浦:古郡名。

汉置,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县东南有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以产珍珠著名。

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

采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

”《后汉书》载:“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尝通商贩,贸籴粮食。

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食,贫者饿死于道。

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利病,曾未逾岁,去珠复还。

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

”使臣星:即使星。

典出《后汉书》:“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且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使者二人当到益都。

投李郃候舍。

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视,问曰:‘二使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耶?

’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

’问何以知之。

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54-155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铙歌鼓吹喧响于京口,乘风破浪扬帆向洞庭。

铙吹:即铙歌。

军中乐歌。

为鼓吹乐的一部。

所用乐器有笛、觱篥、箫、笳、铙、鼓等。

南朝梁简文帝《旦出兴业寺讲诗》:“羽旗承去影,铙吹杂还风。

”京口:唐润州治所,即今江苏镇江市,位于长江边。

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苏州)迁此,称为京城。

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

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

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宋书·武帝纪上》:“公大喜,径至京口,众乃大安。

”风波:风浪。

《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古由京口沿江而上,过洞庭,经湘水,可抵桂州。

《韩非子·初见秦》:“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

”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经过赭圻城和赤岸山,击水向沅湘驾着轻舲。

赭圻:山岭名。

在今安徽繁昌县西北。

晋桓温曾于其麓筑赭圻城。

《晋书·桓温传》:“隆和初,诏徵温,温至赭圻,诏又使尚书车灌止之,温遂城赭圻居之。

”赤岸:山名。

在江苏六合东南。

《南齐书·高帝纪上》:“治新亭城垒未毕,贼前军已至……自新林至赤岸,大破之。

”击汰:拍击水波。

亦指以桨击水,划船。

《楚辞·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扬舲:犹扬帆。

舲是有窗的船,扬舲谓划船快速前进。

南朝梁刘孝威《蜀道难》诗:“戏马登珠界,扬舲濯锦流。

”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夕阳西沉后江湖浪白,潮水涌来时天地映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明珠又回到合浦海域,定是追随着使臣之星。

合浦:古郡名。

汉置,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县东南有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以产珍珠著名。

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

采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

”《后汉书》载:“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尝通商贩,贸籴粮食。

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食,贫者饿死于道。

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利病,曾未逾岁,去珠复还。

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

”使臣星:即使星。

典出《后汉书》:“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且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使者二人当到益都。

投李郃候舍。

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视,问曰:‘二使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耶?

’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

’问何以知之。

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54-155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与君伯氏别,又欲与君离。

君行无几日,当复隔山陂。

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

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

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

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

古木官渡平,秋城邺宫故。

想君行县日,其出从如云。

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

与君伯氏别,又欲与君离。

君行无几日,当复隔山陂。

首联:刚告别你的哥哥,又要和你分离。

氏,一作“兄”。

当复句:应当又要山水相隔。

陂,bēi,山坡,或池塘。

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

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秦川:指秦岭以北的陕西甘肃一带,因春秋战国时属秦而得名。

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

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

陌:mài,路。

宛洛:宛,南阳;

洛,洛阳。

《王维集》作“宛路”。

离别尽:一作“尽离别”。

骖騑:cānfēi  古代驾车的马,在中间的叫服,在两边的叫騑,也叫骖。

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

古木官渡平,秋城邺宫故。

企:踮起脚尖。

官渡平:《王维集》作“官渡半”。

宫:一作“都”。

想君行县日,其出从如云。

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

想君句:推想你到魏地上任后出行州县之时,那随从人马浩荡如云。

其出从:一作“其从出”。

魏公子:《史记》:“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李将军:即李太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头戴红巾的卫士不住报说寒夜欲晓,尚衣官员给天子呈上了翠绿的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进辉煌的宫殿,同万国使节向加冕悬旒的皇帝叩头。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初出的日光晃动着君王的雉尾掌扇,浮动的香烟飘向了皇上的衮龙袍绣。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罢朝后把天子的圣旨写在五色纸上,紫服玉佩的中书文官此刻纷忙不休。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千家诗全译:语文出版社,1987:87-88 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7-308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绛帻(jiànɡ zé):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

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尚衣:官名。

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

翠云裘(qiú):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九天:极言天之崇高广阔。

古人认为天有九野、九重。

此处借指帝宫。

阊阖(chāng hé):天门,此处指皇宫正门。

衣冠:指文武百官。

冕旒(miǎn liú):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

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

这里指皇帝。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衮(gǔn)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

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裁:拟写。

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凤池:指凤凰池。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千家诗全译:语文出版社,1987:87-88 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7-308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头戴红巾的卫士不住报说寒夜欲晓,尚衣官员给天子呈上了翠绿的云裘。

绛帻(jiànɡ zé):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

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尚衣:官名。

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

翠云裘(qiú):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进辉煌的宫殿,同万国使节向加冕悬旒的皇帝叩头。

九天:极言天之崇高广阔。

古人认为天有九野、九重。

此处借指帝宫。

阊阖(chāng hé):天门,此处指皇宫正门。

衣冠:指文武百官。

冕旒(miǎn liú):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

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

这里指皇帝。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初出的日光晃动着君王的雉尾掌扇,浮动的香烟飘向了皇上的衮龙袍绣。

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衮(gǔn)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

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罢朝后把天子的圣旨写在五色纸上,紫服玉佩的中书文官此刻纷忙不休。

裁:拟写。

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凤池:指凤凰池。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千家诗全译:语文出版社,1987:87-88 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7-308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这首诗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别具艺术特色。

  诗一开头,诗人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

这里以“鸡人”送“晓筹”报晓,突出了宫中的“肃静”。

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

“翠云裘”是绣有彩饰的皮衣。

“进”字前着一“方”字,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

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

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

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

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大笔勾勒了“早朝”图的背景,气势非凡。

“万国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气象。

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着笔,那么颈联则是从细处落墨。

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作者于大中见小,于小中见大,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关联得十分紧密,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

“傍”字写飘忽的轻烟,颇见情态。

“香烟”照应贾至诗中的“衣冠身惹御炉香”。

贾至诗以沾沐皇恩为意,故以“身惹御炉香”为荣;

王维诗以帝王之尊为内容,故着“欲傍”为依附之意。

作者通过仙掌挡日、香烟缭绕制造了一种皇庭特有的雍容华贵氛围。

  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

”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朝染翰侍君王”,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

王维的和诗也说,“朝罢”之后,皇帝自然会有事诏告,所以贾至要到中书省的所在地凤池去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

“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人,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这首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

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7-168

寒食城东即事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6-97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一道:一条。

穿:穿过。

演漾:荡漾。

涵:沉浸。

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凡:总共,一共。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戏。

蹴,踢。

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

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

《太平御览》卷三〇引《古今艺术图》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越者也。

”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

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

又说指春分之日。

清明:节气名。

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上巳:节日名。

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

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6-97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一道:一条。

穿:穿过。

演漾:荡漾。

涵:沉浸。

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凡:总共,一共。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戏。

蹴,踢。

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

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

《太平御览》卷三〇引《古今艺术图》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越者也。

”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

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

又说指春分之日。

清明:节气名。

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上巳:节日名。

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

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6-97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

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

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

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

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

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

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

诗人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受快乐才是真实的。

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6-97

叹白发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送友人南归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

我在北方将你牵挂,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79页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郢(yǐng)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郧(yún)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

秀:庄稼开花。

菰(gū)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悬知:遥知。

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

这里用此典提醒友人应知家人盼其回归。

老莱(lái)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79页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郢(yǐng)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

我在北方将你牵挂,郧(yún)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

秀:庄稼开花。

菰(gū)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悬知:遥知。

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

这里用此典提醒友人应知家人盼其回归。

老莱(lái)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79页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示裴迪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首联叙事,言岐王奉诏离开京城去九成宫避暑。

“帝子”,指岐王。

“丹凤阙”,泛指帝京宫室。

“天书”,天子诏命。

“翠微宫”,非实指终南山之翠微宫,而是以“翠微”为形容语,直称九成宫。

山气青苍叫“翠微”,九成宫建在山上,以此相称,便微透一股青翠幽静之气,既与题目的避暑相切,又开启下文的铺开描写,有曲径通幽之妙。

  颔联,颈联集中写九成官消暑胜地的景致。

白云绕窗,并从户牖的缝罅中偷袭入来,沾惹衣上;

卷起帘幔,刘镜理妆,山泉的投影即在镜中,则窒面悬瀑可知。

瀑水投下峡谷,谷在林封树掩之中,透过密林,传来欢声笑语般的哗哗水声;

而重重房室都在岩问绿荫之中。

四句把“翠微”二字具体形象化,写出一个云拥雾绕、树抱水环的胜境,这还不是如登仙界吗?尾联即顺此以夸耀收结。

仙境也未必胜过此地,不必学王子晋成仙了。

“吹笙”,用王子晋的典故。

《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晋好吹笙作风鸣.游伊洛之间,被浮丘公接上嵩山。

这个典故选择甚妙。

恰合“帝子”岐王的身份。

参考资料: 1、 本社.唐五代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27页

早朝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

城乌睥睨晓,宫井辘轳声。

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

仍闻遣方士,东海访蓬瀛。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西汉的扬雄读书写字的贫穷住所,淮南王刘安带着酒过去一起狂饮。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兴尽才发现鸣叫的鸟儿已经换了种类,坐的时间太长,以至丁地上的落花也多了起来。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穿行在曲折的林径,烛光闪闪,等走出去后眼前豁然开朗。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一直游玩到凌晨回城,城门还未开启,一路余兴未尽,照样笙歌相伴。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王维诗词赏析 》:商务印书馆,2014.01:第16页 2、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1月:第871页 3、 杨文生编著.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9:第113页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西汉的扬雄读书写字的贫穷住所,淮南王刘安带着酒过去一起狂饮。

杨子:指西汉扬雄(一作杨雄)。

此处以杨子比杨氏。

淮王:指汉淮南王刘安,这里借指岐王。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兴尽才发现鸣叫的鸟儿已经换了种类,坐的时间太长,以至丁地上的落花也多了起来。

兴阑(xīng lán):兴尽。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穿行在曲折的林径,烛光闪闪,等走出去后眼前豁然开朗。

迳转:山路曲折回环。

银烛:白亮如银的烛光。

此处也可能是火炬(晋代以前称为烛)而非蜡烛。

开:舒展,开豁。

散玉珂(kē):指骑马从游者各自分散而游。

玉珂(kē):马勒上的玉饰。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一直游玩到凌晨回城,城门还未开启,一路余兴未尽,照样笙歌相伴。

严:戒夜。

拥:谓群聚而行。

指归来时,奏乐者走在队伍之前。

唐时亲王出行,卤簿中有鼓吹乐,故云。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也可指吹笙唱歌或奏乐唱歌。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王维诗词赏析 》:商务印书馆,2014.01:第16页 2、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1月:第871页 3、 杨文生编著.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9:第113页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这是一首纪游诗,主要写所游之地的美景以及兴尽归去的过程。

  首联即点出题意。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杨”子便是西汉的儒者扬雄,而淮王便是淮南王刘安。

这两人,一个喜好学术,一个擅长学术,可惜未曾谋面。

王维写淮南王过杨子谈经之所,并非有意让他们“关公战秦琼”,而是借汉喻唐,将岐王比作好客的淮南王。

“载酒”二字乃诙谐之笔,表面看,是说淮王重视贤才,载酒光顾贫寒的杨子宅,实则交代岐王带领诗友宾朋游览杨氏别业,欢宴游乐。

第二联“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写出了作者游览的无穷兴味,情致独到,别有会心。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兴阑”,即兴尽,与“坐久”为互文,这两句以极富于诗意的笔法,写出了在鸟鸣声中、繁花影里度过的身心俱适的一夜。

这一联以景传情,写景入神,体验独特,感情细腻。

第三联“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这两句写诗人走过曲径,穿过树林,那原本闪烁的烛光,一下子通明起来,眼前豁然开朗,看到了岐王及其扈从的车马。

这一联交代了将要回去时的情景。

  尾联写抵达城门时的情况:“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意谓纵情赏玩,深夜始归,其时城门尚未开启,即使在这样的时候,依然一路笙歌,余兴未尽。

写出了诗人对游玩仍有兴趣的情感。

  这首诗善于写景,且多不直接写景。

如颔联不直接写杨氏别业的景色如何美好,而是说自己玩赏的时间很长,以至于树上的鸟换了种类,地上的落花越积越多。

这样写使诗歌更富有启发性,余味不尽。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王维诗词赏析 》:商务印书馆,2014.01:第16页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01:第285页 3、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01:第286页

2627282930 共3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