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美吟·虞姬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肠断”句:夜间骏马嘶鸣,令人肠断。

乌骓,史载项羽有“骏马名骓”即是。

《红楼梦》程高本改作“乌啼”,完全错误,“夜啸风”必须解释成夜风如啸才能说通,但这一来这句全无史实根据了。

其实“啸风”是指马鸣,也常说“嘶风”。

虞兮:用项羽歌中原词。

重瞳,指项羽。

《项羽本纪》:“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

”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黥彭”句:意思是,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将来被剁为肉酱而投降了刘邦。

黥布、彭越原来都是项羽部将,降刘邦后破楚有功,黥布被封为淮南王,彭越被封为梁王。

后来黥布举兵叛变,被刘邦所杀;

彭越野心搞分裂,也被诛,剁尸。

醢,肉酱。

这里指剁尸剐肉的酷刑。

饮剑:自刎。

虞姬自刎于楚帐,当是《楚汉春秋》等书据《史记》中基本史实加以敷演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菊梦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如此花下飘飘欲仙的酣眠,不是为了追寻庄子梦蝶的感觉,只是为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睡去以后,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美梦却被蟋蟀的鸣叫声每每惊醒。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醒来以后,我的幽怨还能找谁去诉说?

只有把无限的情思寄托于衰草寒烟。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1981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

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和云”句: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兹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

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如此花下飘飘欲仙的酣眠,不是为了追寻庄子梦蝶的感觉,只是为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

“登仙”句:说梦魂翩跹,仿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

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

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

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

寻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

这一联构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寻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睡去以后,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美梦却被蟋蟀的鸣叫声每每惊醒。

“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

故故:屡屡,时时。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醒来以后,我的幽怨还能找谁去诉说?

只有把无限的情思寄托于衰草寒烟。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1981

五美吟·红拂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长揖”句:李靖谒杨素时,杨素态度倨傲,李靖长揖(拱拱手)不拜,并指责杨素待客不逊,杨素连忙谢罪,后来听了李靖的一番高谈雄辩更心悦诚服。

《红楼梦》程高本改“长揖”为“长剑”,误。

“美人”句:红拂能在李靖尚处卑贱地位时看出他今后必有一番作为,所以说她巨眼卓识。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尸居”二句:说红拂奔离杨府事。

尸居余气,用以说人将死,意思是虽存余气,而形同尸体。

《晋书》记载,李胜曾对曹爽说:“司马公(司马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

”红拂投奔李靖,李靖恐杨素不肯罢休,红拂也说:“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

”杨公幕,杨素的府署。

羁縻,束缚。

女丈夫,指红拂。

后人称她与李靖、虬髯客为“风尘三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美吟·明妃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交趾怀古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交趾: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侵占瓯貉后所置的郡。

前111年,西汉并南越后交趾受汉统治。

40年,当地雒民在征侧、征贰领导下起而反抗汉朝统治,遭马援镇压。

三世纪以后辖境逐渐缩小。

589年废。

“铜铸”句:金镛,铜铸成的大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收兵器铸金钟和铜人。

这里借指马援建立了战功。

“铜铸金镛”,《红楼梦》程高本改作“铜柱金城”以切合“交趾”之题,但从寓意来说不能改,故仍以脂砚斋版本为准。

程高本改文所依据的史实是:铜柱,东汉光武帝时,交趾郡女子征侧、征贰姊妺为反抗汉官吏苏定的暴虐,起而反抗,得到九真、日南、合浦等郡越人、俚人的群起响应,攻克六十五城,自立为王。

42年(建武十八年),刘秀派遣马援率汉兵八千人合交趾兵共二万余人前往镇压,击败了起义军,征氏姊妺在作战中壮烈牺牲。

马援便在交趾立两根铜柱为标志,作为汉朝的边界。

金城,前81年(西汉始元六年)所置郡名,辖境相当于今甘肃西南、青海东部一带。

郡之西南为我国少数民族羌族所居。

汉光武帝时,羌兵反汉人金城,35年(建武十一年),马援率军击破羌兵,把七千羌人迁徙到三辅。

振纪纲,所谓振兴国家力量,整顿法纪王纲。

海外:古代泛称汉政权统治区域之外的四邻为海外。

戎羌:羌族又称西戎。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马援:(前14-49)汉将,字文渊,大畜牧主出身,王莽执政末期为汉中太守,后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继归东汉光武帝刘秀,参加攻灭隗嚣、平定凉州的战争。

曾于金城击败先零羌兵,镇压交趾起义。

封伏波将军、新息侯。

后进击西南武陵少数民族时病死军中。

“铁笛”句:这是连着上一句说的,意思是论劳苦功高当数马援,有笛曲可征其事迹,用不着去说汉初的张良。

有谓张良曾吹笛作楚声,乱项羽军心于垓下,这其实是好事者的附会。

马援镇压了交趾后,闻刘尚进击武陵五溪西南夷军败安没,向刘秀请战。

刘秀怜其老,马援说自己尚能披甲上马,并当场试骑。

刘秀称赞说“矍铄哉,是翁也!

”(“精神真好啊,这老头子!

”)结果他在南征途中病死,留存其诗《武溪深行》一首,写武溪毒淫,征途艰险,“铁笛”所吹之曲即指此。

崔豹《古今注》:“《武溪深》,马援南征时作。

门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

”子房,汉初张良的字。

张良为刘邦建立统一的汉帝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刘邦曾称赞他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所以举以比马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

不过,她眼前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这首《怀古绝句·交趾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贾元春的。

头四个字,《红楼梦》脂砚斋版本一律作“铜铸金镛”,这肯定是原文。

后人为切合“交趾”、“马援”,改成“铜柱金城”,这样改,以史实说是改对了,从寓意说是改错了,因为作者用“金镛”是为了隐指宫闱。

汉代张衡《东京赋》中有“宫悬金镛”的句子;

南朝齐武帝则置金钟于景阳宫,令宫人闻钟声而起来梳妆。

要宫妃黎明即起,就是为了“振纪纲”。

总之,首句与贾元春“册子”中所说的“榴花开处照宫闱”用意相同。

“声传海外”句与她所作灯谜中说爆竹如雷,震得人恐妖魔惧一样,都比喻贾元春进封贵妃时的煊赫声势。

马援正受皇帝的恩遇而忽然病死于远征途中,这也可以说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望家乡,路远山高”。

但由于贾元春之死详情莫知,诗末句的隐义也就难以索解了。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

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问菊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我想要问讯秋天的信息,众人皆不知,我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地叩问东篱下栽种的菊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

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空荡荡的庭院,落满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

大雁南归、蟋蟀停止了鸣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不要说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你接谈,你哪怕能与我说上片言只语,我们也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心思。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26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正因为林黛玉的风雅是故意做出来的,她实际上耐不住寂寞。

所以,在《问菊》中,她大倒这方面的苦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又自作多情地问菊花:“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其实,这正是她自己耐不住冷清的写照。

若依菊花之本性,人家本来就是顺应秋之时节而生的。

若怕寂寞,何必开于秋时?

当事人只需像宝钗那样为菊的到时未开而怅叹(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或者把菊的形象留下以作永远的纪念(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即可,何必在人家正常开放的时节,问人家有没有寂寞相思呢?

林黛玉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菊花诗最佳。

其中《咏菊》第一,此诗第二。

如果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她的诗才出众,就不会在前面咏白海棠时要让宝钗“压倒群芳”,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

原来作者还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

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

一般的咏菊诗主调就是:一、自命清高;

二、孤独寂寞;

三、标榜遁世。

菊花这个题材,又特别适合表现这些主题。

原因是,菊花是秋花,既然傲立霜雪,又孤独绽开(没有跟众多的春花一起开),特别适合失意的文人自比:瞧,我虽然失意,享受不了繁华,可我照样是精神上的贵族——你不用我,我就学陶渊明隐居去。

因此,曹雪芹让林黛玉夺魁菊花诗,也是有道理的。

因为林黛玉就是这种求之不得而怨的小文人的代表。

  总而言之,林黛玉的清高正如这些菊花诗一样,是刻意装出来的。

是在明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的情形下,而刻意效仿出来的。

目的只是为了抒发自己小文人式的对世俗名位的求之不得的哀怨,并同时博取清高的美名和旁人的同情。

因此,一遇到真正能考验她能够取法陶令的时候,她就丢下这些“孤标傲世偕谁隐”、“满纸自怜题素怨”的标榜而不管,一个劲地去高歌“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了。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26

姽婳词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

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正册判词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赞林黛玉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7172737475 共196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