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主席同叶利钦总统举行非正式会晤
(会晤取得了积极和重要的成果,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就此次会晤成果及中俄边界问题发表两个联合声明)1998年11月23日上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莫斯科举行了两国国家元首首次非正式会晤(因叶利钦总统突患肺炎,住院治疗,会晤是在莫斯科中央门诊医院进行的)。
双方在亲切友好、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就中俄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会晤取得了积极和重要的成果。
叶利钦总统热烈欢迎江主席来俄访问,......更多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
1940年春天,周恩来同志由苏联回国,带回一部广播发射机,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领导筹建广播电台。
台址选在延安城西北的王皮湾村。
在周恩来的组织领导下,通讯战士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半山腰上开凿两孔窖洞作为机房和动力间。
没有电力,就利用烧木炭产生的煤气代替汽油,开动破旧汽车的发动机,带动电机运转。
没有钢铁,就用木杆作架子在山顶上架起天线,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到1940年底,广播电台......更多
蒋经国在台北逝世
蒋经国是蒋介石之子,又名建丰,俄语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出生在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
1920年,蒋经国就学于上海有名的万竹小学。
当时,蒋介石正追随孙中山在粤工作,就委托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对蒋经国予以照料。
1925年10月,蒋经国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开反共反苏,使十七岁的蒋经国被贬到西伯利亚当列兵。
“四·一二”反革命......更多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逝世
1997年2月19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
1904年8月22日生。
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
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
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
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更多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
据于立群回忆:《甲申三百年祭》是郭老在当年春天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而作的长文,脱稿于1944年3月10日。
经过几天修改,郭老把他送交当时在重庆的董必武同志审阅。
没有想到,交稿后的第三天,《新华日报》就全文连载了。
自3月19日刊出,连载4天,到22日全部载完。
文章一发表,国民党方面立即有人出来干预,说这篇东西是“影射当局”。
3月24日,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竟专门发了一篇社论进......更多
任弼时诞辰
任弼时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的卓越领导人。
他16岁时参加革命,1950年46岁时逝世。
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一个贫苦的乡村教师家庭。
任弼时自幼聪颖好学,1920年,他在长沙读完了中学二年级,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就读,为解决“出路”问题,他到商店买回了炭墨和画纸,画起画来。
当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到画像馆对照时,同学们惊叹不已,有的说:“你不愁没有出路了,可以挂招牌营业了!”。
日本健儿分两路登上珠穆朗玛峰
1980年5月3日和10日,日本登山队的加藤保男(31岁)、尾崎隆(27岁)和重广恒夫(32岁),分别从珠穆朗玛峰的东北山脊和北壁两条路线上登上了地球之巅。
一个队于同一时期从两条难险度都很大的路线,特别是从前人所不敢选定的北壁进发,登上珠峰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不但是日本登山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也为80年代国际登山史谱写了新的篇章。
以日本山岳会副会长渡边兵力教授为队长的40位日本队员和以中国登山协会......更多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9-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7月9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一行到达北京。
周恩来派叶剑英等人到机场迎接。
基辛格访问的两个任务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为尼克松进行预备性会谈。
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说美国准备逐渐减少驻台的军事力量。
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湾独立。
美国将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国的席位,基辛格保证通过谈判解决......更多
海明威诞生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
1899年7月21日诞生在伊利诺斯州一个乡村医生家庭。
中学毕业后从事写作,当过记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和意大利做过战地救护工作,曾受重伤,战后以加拿大驻海外记者身份常驻巴黎。
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太阳也升起来了》一举成名。
1929年又发表了另一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
1936—1939年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德国作曲家舒曼逝世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生于萨克森的茨维考书商家庭。
自幼学钢琴与作曲。
中学时代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影响。
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法律。
1830年起改从音乐事业,致力于作曲和音乐评论。
1830—1840年间写了大量钢琴作品,显示出创作才能。
1834年在莱比锡创办《新音乐报》,撰写大量音乐评论文章,宣传民主进步的艺术主张,反对陈腐庸俗的市侩风气。
曾创作了100多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