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体
拼音:rén tǐ 首字母大写:RT五笔:wfg wsg 仁体的同义词反义词
1.仁爱的本旨。《吕氏春秋.长攻》:"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今服而攻之,非义兵也;饥而不食,非仁体也。"明张居正《徐存斋七十寿序》:"吾以此识仁体矣。"一说《吕氏春秋.长攻》所云"仁体"当为"体仁"之倒误,"体仁谓体会仁之实者也"。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
石门
拼音:shí mén 首字母大写:SM五笔:dgtg uyh 石门的同义词反义词
1.春秋鲁城外门。
2.借指贤者。
3.控制水流的石闸。
4.古代用于控扼要道的一种石砌防御工事。
5.古道路名。(1)隋唐时自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重要道路,在秦五尺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因路经今四川省高县境内的石门山得名。起自今四川宜宾,南抵云南曲靖,再通往昆明﹑大理等处。唐与南诏之间的交通,多经由此道。(2)指古褒斜谷通道。在今陕西西南,道旁多摩崖刻石,以东汉的《石门颂》﹑北魏的《石门铭》最为著名。
射雉
拼音:shè zhì 首字母大写:SZ五笔:tmd tdwy 射雉的同义词反义词
1.射猎野鸡。古代的一种田猎活动。
2.魏晋以后多以射雉为戏。晋潘岳有《射雉赋》。
3.指春秋时贾大夫以射雉博取其妻言笑的故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后遂以"射雉"为因才艺博得妻室欢心的典故。
十二时
拼音:shí èr shí 首字母大写:SES五笔:fg fgg jf 十二时的同义词反义词
1.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有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名目,虽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时。至以十二支记时,《南齐书.天文志》始有之。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一日十二时始于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五年》"十时"注。
2.犹言一昼夜,全天。
3.词牌名。亦称"十二时慢"。宋鼓吹四曲之一,双调或三段,有平韵﹑仄韵......更多
十二月律
石窌
拼音:shí pào 首字母大写:SP五笔:dgtg pwqb 石窌的同义词反义词
1.古邑名。春秋齐地。故址在今山东省长清县东南。《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以为有礼。既而问之,辟司徒之妻也,予之石窌。"后用以泛指封地。
十纪
拼音:shí jì 首字母大写:SJ五笔:fg xn 十纪的同义词反义词
1.古代传说,自天地开辟,人皇以来,至春秋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七十六万年,分为十纪: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蜚﹑因提﹑禅通﹑疏讫。见《广雅.释天》。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引《春秋纬》,谓十纪为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循蜚"作"修飞"﹑"因提"作"回提"﹑"疏讫"作"流讫",其余名目相同。
2.十代,十世。
3.指一百二十年。
食角
拼音:shí jiǎo 首字母大写:SJ五笔:wyv qe 食角的同义词反义词
1.《春秋.成公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效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及免牛。"后世诗文中常用作赋牛的典故。
2.指犀牛鼻上的角。
太阿
太公
拼音:tài ɡōnɡ 首字母大写:TG五笔:dy wc 太公的同义词反义词
1.古代称父或尊称他人之父。
2.称祖父。
3.清以来亦称曾祖为太公。
4.对老者的尊称。
5.即太公望吕尚。
6.复姓。春秋有太公任。见《庄子.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