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同义词反义词
wù xū biàn fǎ又称“戊戌维新”。1898年(旧历戊戌年)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政治改革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有为等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变法图强,并在各地组织学会,设立学堂和报馆,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6月,光绪帝引用维新人士,并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推行新政。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谭嗣同等维新人士,变法运动失败。参见“百日维新”。
林纾(1852-1924)
林纾(1852-1924)的同义词反义词
lín shū (1852-1924)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县(今闽侯)人。光绪年间举人。曾在京师大学堂任教。早年参加戊戌变法,后思想转向保守,晚年反对新文化运动。曾依靠他人口述,用古文译出《巴黎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一百八十余种。有《畏庐文集》等。
万木草堂
万木草堂的同义词反义词
wàn/mò mù cǎo táng康有为讲学场所。1891年创立于广州长兴里。办学宗旨是培养兼通中西学说、德智体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招收有一定文化水平且有志于维新的青年。开设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文字之学四种课程。学生有陈千秋、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后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1898年停办。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同义词反义词
jīng shī dà xué táng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898年创立于北京。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初时仅办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与旧时书院无异。1900年停办。1902年复校,设预备科(分政、艺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1903年增设进士科、译学馆(同文馆归入后改办)及医学实业馆。1907年又增设博物品实习科。1910年正式开办分科大学,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常州学派
常州学派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áng zhōu xué pài1.清代今文经学派。因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都是常州人,故名。最初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故亦称"公羊学派"。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以《公羊》经义,发挥政见,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光绪间,廖平分析经学,详论汉今古文学的歧异,以为古学系伪造,今学乃孔子自创新制。后来康有为利用今文"托古改制",作为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
戊戌维新
戊戌维新的同义词反义词
wù xū wéi xīn1. 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活动。亦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杨锐(1857-1898)
杨锐(1857-1898)的同义词反义词
yáng ruì (1857-1898)清末维新派。四川绵竹人。曾任内阁中书。先后参加强学会、保国会,并倡立蜀学会,开展维新活动。戊戌变法时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旭(1875-1898)
林旭(1875-1898)的同义词反义词
lín xù (1875-1898)清末维新派。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曾任内阁中书。后倡立闽学会,开展维新活动。戊戌变法时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瀛台
瀛台的同义词反义词
yíng tái/tāi1.即瀛洲。 2.台名。在北京清故宫西苑太液池(即今中南海)中,也名南台,趯台。三面临水,中有勤政涵光香扆三殿,康熙乾隆两朝常作为夏日听政之所。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此。
章炳麟(1869-1936)
章炳麟(1869-1936)的同义词反义词
zhāng bǐng lín (1869-1936)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东渡日本。回上海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被监禁。出狱后到日本组织光复会,并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辛亥革命后从事反袁世凯斗争。学识渊博,在哲学、文学、史学等方面均有重大成就。有《章氏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