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
基础的同义词反义词
jī chǔ①建筑物的根脚。②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知识 ㄧ在原有的~上提高。③见〖经济基础〗。
基金
基金的同义词反义词
jī jīn为兴办、维持或发展某种事业而储备的资金或专门拨款。基金必须用于指定的用途,并单独进行核算。如教育基金、福利基金等。
外交代表
外交代表的同义词反义词
wài jiāo dài biǎo也称“外交使节”。一国派往别国处理两国关系等外交事务的正式代表。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的外交代表有大使、公使、代办等,为常驻外交代表,他们代表国家与驻在国进行联系和交涉,保护本国利益,发展友好关系等。也有为出席国际会议、参加重要庆典而派出的临时外交代表。外交代表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
外因论
外因论的同义词反义词
wài yīn lùn/lún主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的形而上学理论。在自然观上,常把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始因归为精神、上帝等超自然力量。在社会观上,常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归为地理、气候等条件。
天人之辩
天人之辩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rén zhī biàn中国哲学中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天,指天道或自然;人,指人道或人为。在两者关系上,唯心主义思想家通常把天解释为精神实体,认为天人感应,天能干预人事。唯物主义思想家则把天解释为物质的自然,认为天人的职能不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同的法则。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rén hé yī1.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战国时子思﹑孟子首先明确提出这种理论﹐汉儒董仲舒继承此说﹐发展为"天人感应"论。参阅《礼记.中庸》﹑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如日中天
如日中天的同义词反义词
rú rì zhōng tiān好像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学生会
学生会的同义词反义词
xué shēng huì/kuài高等、中等学校中学生的群众性组织。任务是,在学校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共青团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团结全体同学,使他们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高等学校一般设校学生会委员会和系(科)学生会委员会两级。中等学校学生会一般设校学生会委员会和班学生会委员会(班委会)两级。
实体
实体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í tǐ/tī/bèn1.真实的具体的东西。 2.主体,要点。 3.哲学上的一个概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认为变化着的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基础,就是实体。唯心主义者所说的"精神"﹑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所说的"物质"都是这样的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实体就是永远运动着和发展着的物质。
实践论
实践论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í jiàn lùn/lún毛泽东作于1937年7月。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重点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并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方面,阐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回到社会实践的“两个飞跃”思想。强调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认识能力。指出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均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