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

察举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á jǔ汉代选官制度。始于武帝时,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合格即任以官职,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是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

布政使

布政使的同义词反义词
bù zhèng shǐ1.官名。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后,全国府﹑州﹑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高于布政使。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直隶亦设,江苏则设二员,分驻江宁﹑苏州。俗称藩司﹑藩台。参阅《续文献通......更多

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的同义词反义词
zhāng xūn fù bì/pì张勋拥立溥仪复辟的事件。1917年,安徽督军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从徐州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十二岁的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清朝官制,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在马厂誓师。12日,张勋兵败逃走,复辟闹剧破灭。

拟注

拟注的同义词反义词
nǐ zhù1.宋代官制。应试入选者﹐由吏部注名于册﹐经考询后拟定授官﹐称为拟注。

拣发

拣发的同义词反义词
jiǎn fā/fà1.清代官制用语。谓在候选人员中挑选分发任用。

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的同义词反义词
yǒng ān jiàn zhì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

皇太极(1592-1643)

皇太极(1592-1643)的同义词反义词
huáng tài jí (1592-1643)即“清太宗”。爱新觉罗氏。满族。努尔哈赤第八子。原是四贝勒。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继承后金汗位。颁布保护农业的法令,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仿明朝官制,设立六部,并加强专制统治。继续进攻明朝,夺取山海关以外的广大地区。1636年,改“后金”为“清”,称皇帝。增编“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继续完成对黑龙江和吉林东部女真各部的统一,进一步加强对东北边疆各少......更多

突厥

突厥的同义词反义词
tū jué中国北方和西方古代民族。亦作汗国名。公元6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因金山形似古战盔,俗称“突厥”,遂成族名。公元552年建突厥汗国,全盛时疆域广阔,东至辽海,西达今里海,南到阿姆河南,北过贝加尔湖,控制中西交通及丝绸贸易商路。有文字、官制、刑法、税法等。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録事

録事的同义词反义词
lù shì1.职官名。晋公府置录事参军﹐掌总录众官署文簿﹐举弹善恶。后代刺史领军而开府者亦置之。省称"録事"。隋初以为郡官﹐相当于汉时州郡主簿。唐宋因之﹐京府中则改称司录参军。元废。清初各部又设录事﹔清末新官制﹐京师各部及京内外各级司法衙门均设有八品以下录事。 2.指民国时官府或其他机构中任抄写工作的低级职员。 3.唐代曲江宴上进士所推举的督酒人。 4.称会饮时执掌酒令的人。 5.妓女。 6.开设赌局﹐坐分其利的人。

丞参

丞参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éng cān1.清末新官制,于各部尚书﹑侍郎以下设左右丞和左右参议,统称丞参。亦以指辅佐人员。
12345 共5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