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

布政使的同义词反义词
bù zhèng shǐ1.官名。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后,全国府﹑州﹑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高于布政使。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直隶亦设,江苏则设二员,分驻江宁﹑苏州。俗称藩司﹑藩台。参阅《续文献通......更多

帘试

帘试的同义词反义词
lián shì1.宋代吏部补选缺官﹐凡中选者除同进士出身及恩科人员外﹐皆须赴吏部长贰厅前之考试﹐以防代笔之弊﹐谓之"帘试"。

干堂

干堂的同义词反义词
gān/gàn táng1.亦称"参堂"。 2.宋官员注授差遣的方式之一。京朝官若不经吏部注授差遣,而直接赴政事堂由宰相注授,谓之"干堂"。

拟注

拟注的同义词反义词
nǐ zhù1.宋代官制。应试入选者﹐由吏部注名于册﹐经考询后拟定授官﹐称为拟注。

挖年

挖年的同义词反义词
wā nián1.明清时吏部对选人按年次铨选。挖年谓选人在年限上找门路,使能提前参加选补。

掣签

掣签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è qiān亦作“掣签”。1.抽签。削竹为签,配以标志或词语,抽取其中一根或若干根,用以决定先后次序或占吉凶。2.特指 明 代后朞沿袭至 清 的吏部选授迁除官吏的方法。

摄选

摄选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è/niè xuǎn1.指兼任吏部尚书。

晁补之(1053-1110)

晁补之(1053-1110)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áo bǔ zhī (1053-1110)北宋文学家。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年间进士。历任著作佐郎、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编》。

杖杜宰相

杖杜宰相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àng dù zǎi xiāng/xiàng1.《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典选部时,选人严迥判语有用'杕杜'二字者,林甫不识'杕'字,谓吏部侍郎韦陟曰:此云'杖杜'何也?陟俯首不敢言。"后人遂称李林甫为"杖杜宰相",讥其才疏学浅。

枢密院

枢密院的同义词反义词
shū mì yuàn官署名。五代后梁时设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掌军事机要、边防等,为最高国务机关之一。辽代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汉人枢密院,管理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掌军机、边防、宫廷禁卫等,战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代废止。
12345 共14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