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
科举制的同义词反义词
kē jǔ zhì隋代以后各代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炀帝设进士科。唐代置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称制科,定期由吏部(后由礼部)主持的进士科为常科。宋代以后各朝的科举制只有进士科,考试都用儒家经义。明清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用八股格式,依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写文章。1905年废止。
童生
童生的同义词反义词
tóng shēng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那胡老二原是个老童生,于诗词上还有些灵性,只是屡试不中,如今也歇了这科举的心。
红勒帛
红勒帛的同义词反义词
hóng/gōng lè/lēi bó1.用红帛制的腰带。 2.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崄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剌,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既而果几也。"后因谓以朱笔涂抹文字为红勒帛。
老友
老友的同义词反义词
lǎo yǒu1.相交多年的朋友。 2.明代士大夫对已考中秀才的儒学生员的称呼。
胡以晃(约1816-1856)
胡以晃(约1816-1856)的同义词反义词
hú yǐ huǎng/huàng (yuē/yāo 1816-1856)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平南人。武秀才出身。参加金田起义,任春官正丞相。1853年率部西征,因功封护国侯、豫王,不久战败被革职。1855年与石达开击败湘军,封护天豫。后病死。
茂才
茂才的同义词反义词
mào cái1.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名讳,改秀为茂。明清时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叫秀才,也沿称茂才。
薄言
薄言的同义词反义词
bó yán1.急急忙忙。《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高亨注:"薄,急急忙忙。言,读为焉或然。"汉王粲《从军诗》之一:"尽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唐刘禹锡《送李策秀才还湖南》诗:"忽被戒羸骖,薄言事南征。"清方文《王雷臣待御招同沈仲连李叔则喜而作歌》:"我谒王公霜气肃,适有三贤先在屋。薄言取酒御风寒,涓滴纔濡春满腹。"一说为助词。见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 2.浅薄的话。多用作谦词。
铸鼎
铸鼎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ù dǐng1.见"铸鼎象物"。 2.指黄帝铸鼎乘龙的传说。《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龙?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号。"唐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明张居正《泰陵春祀》诗﹕"当年闻铸鼎﹐此日想遗弓。"亦用为帝王死去之典。
阿Q正传
阿Q正传的同义词反义词
ā Q zhèng zhuàn中篇小说。鲁迅作。1921年发表。阿q是未庄的雇农,一贫如洗,但靠着“精神胜利法”的麻醉而怡然自得。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也开始神往于革命,但却遭假洋鬼子斥骂。不久,因赵秀才诬告,阿q被当作抢劫犯枪毙。小说揭示了贫苦农民的落后和愚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附学生
附学生的同义词反义词
fù xué shēng1.明清科举时代生员名称之一。明洪武初﹐生员虽定额﹐但不久即增广﹐不拘额数。至宣德时﹐以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称增广生员﹐各有一定额数。到正统元年﹐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则称附学生员﹐省称附生。清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