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禅

(名数)【参见: 禅】\n\n(名数)一世间禅,此有二种:一,根本味禅,此有四禅,四无量,四空之三品。

合为十二,称为十二门禅。

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禅,欲大福者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

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

又闇证而为观慧,故名隐没。

于其禅定生爱味,故名有垢。

所观之境界不分明,故名无记(此中出世善,非于四禅四无量四空直生,乃以之为所依,更修谪观而生)。

二,根本净禅,亦有三品,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也。

慧性多者修六妙门,定性多者修十六特胜,定慧均等者修通明。

根本之义与前同。

是不隐没,无垢,有记,与上相反。

然而前之根本味禅,为凡夫外道厌下地欣上地者。

以六行观修得之。

或佛弟子以八圣种修得之。

因而发有漏智,无生无漏智者,故名为世间禅。

后之根本净禅,利根之外道凡夫,于佛出世前亦修之。

因而发有漏智,故名为世间禅。

但逢佛之出世,闻佛之说此法,则得依之而直发无漏智,故此与前之纯有漏殊别,称为净禅。

止观九之一称为亦有漏亦无漏。

二出世禅,此有观练熏修之四种。

观禅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之四种。

观为观照之义,明观照不净等之境,故名为观。

练禅者,九次第定也。

练为鍜练之义,前之观禅,行用未调练,出入之中间,尚杂异念,此禅自浅至深,顺次鍜练四禅灭尽定,不杂异念,故名为练。

又以无漏鍜练有漏,故名为练。

俱舍名之为杂修静虑。

但彼局于四禅。

今为通练八地也。

熏禅者,狮子奋迅三昧也。

熏,为熏熟自在之义,前之九次第定,但能得顺次入,未得逆次出,今顺逆自在如师子奋迅,进退自在。

又能除异念之间杂如师子奋讯而拂尘土,故名为师子奋迅三昧。

修禅者超越三昧也。

修为修法之义,更修治前定使之精妙也。

前之熏禅,虽逆顺随意。

但次第无间出入,未得超越自在出入。

更修治前定,方得超越远近(如自初地至三地为近超,乃至至灭尽定为远超云),出入自在,故名为超越。

此观练熏修之四种禅,虽是缘有为法之事禅。

而能离欲过,不俟观谛理。

以是能发无漏智,故总称为出世间禅。

但依小乘,则俱舍成实皆是观有为法之事禅。

故是为有漏禅。

彼宗无漏智,局于观谤理之理观也。

问若以发无漏智,而名为出世禅,如彼未至中间之二定乃四禅下三空之九地,亦依之而发无漏,亦可称为出世间禅,何以彼为世间禅耶?

答九地发无漏智,非单用其定而发,但以此定为所依,必观谤理,方发无漏智。

九想等不然。

直以之发无漏智也。

故不得为例。

三出世间上上禅,地持经五所说九种之大禅也:一,自性禅,所修之禅,观心之实相,于外不求。

故名为自性。

二,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之功德,故名为一切。

三,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故名为难。

四,一切门禅,一切之禅定,皆由此门出,故名为一切门。

五,善人禅,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故名为善人。

六,一切行禅,大乘一切之行法无不含摄,故名为一切行。

七,除恼禅,除灭众生之苦恼,故名为除恼。

八,此世他世乐禅,能使众生悉得二世之乐,故名为此世他世乐。

九,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之净报。

故名为清净。

清净之相,亦不可得,故重曰净。

经中一一说其修相。

见法华玄义四之一,止观九之一,玄签讲述四上。

【又】俱舍论十八立三种禅。

论谓之三等至:一,味等至,与烦恼相应之定也。

通于四禅四无色八定而在于定中起贪爱。

味著定中之妙境,因而名为味定。

此时失坠其定。

何则?

以定为纯善,不与贪等不善相应故也。

二,净等至,与无贪等之有漏善法相应而起。

故名为净定,即是味定所味著之境也。

是亦通于八定。

三,无漏等至,与无漏智相应之定也。

是为无漏,故非为味定之所味著,此无漏定依色界之四禅。

与下三无色之七地净定而起。

有顶地之净定,定心昧劣,故不能生起无漏定。

此外成实有欲界定与中间定。

俱舍有未至定与中间定。

有亦无漏定与味净定。

无漏定之所依,总有九定。

三定之中为净定,下为味定之缘,上为无漏定之缘。

以此净定分别四分。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foxue/1/138184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