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
(术语)梵名奢摩他,S/amatha毗钵舍那Vipas/yana译言止观,定慧,寂照,明静。
止者停止之义,停止于谛理不动也。
此就能止而得名。
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
此就所观而得名。
观者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
此就能观而得名。
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
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
则止属于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也。
观者属于有门,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也。
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烦恼,正证真如。
盖止伏妄念,譬如磨镜。
磨已,则镜体离诸垢(是断惑),能现万像(是证理),是即观也。
若真止真观必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也。
然则真观必寂然,故观即止,真止必明净,故止即观也。
注维摩经曰:“什曰:始观等系心一处名为止。
静极则明,明即慧为观也。
”同五曰:“肇曰: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
”止观三曰:“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
(中略)是就所破得名是止。
息义停义者,缘心谛理,系念现前,停止不动。
(中略)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义。
观穿义者,智慧利用,穿灭烦恼。
(中略)此就所破得名,立观穿观也。
观达义者,观智通达,契会真如。
(中略)是就能观得名,立观达观。
”同一曰:“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
”又曰:“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
朗然大净,呼之为观。
”同二曰:“观如灯,止如密室。
”起信论曰:“止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同义记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存梵言也。
毗钵舍那亦如是也。
以双现前时正名止观故。
”止观辅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小止观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
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结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
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胜因。
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
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止观一曰:“止观明静,前代未闻。
”同辅行曰:“止观静,观体明也。
”又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大乘义章十曰:“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为止。
止心不乱,故复名定。
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
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foxue/1/18750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