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
(术语)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
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
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
其论有四家之不同。
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为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为万法之所依也,为法所依之本体,故名法性,此万法与法性,有为无为,毕竟隔别,以不许法性随缘之义也。
第二三论嘉祥家,不许彼圆成实性之实有,以真空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异名也。
诸法之性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
第三华严贤首家,谓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之义,变造一切诸法,虽变造,而犹保真如不变,例如水变为波,犹不变水之性也。
如是真如随缘变造万法,故称真如曰法性。
然此法性之真如,淳善无垢,更无染分之性,但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者,由缘有染净也。
第四天台智者家,谓法性固具染净,谓之性善性恶,因性具善恶,而生染净之诸法也。
六波罗蜜经曰:“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
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
”华严经升须弥山品曰:“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
”智度论三十二曰:“法性者如前说:各法空,同为一空,是为法性。
”又曰:“法性者,法名涅槃。
不可坏不可戏论,名本分种。
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
”唯识述记二本曰:“性者体也,诸法真理故名法性。
”同九末曰:“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
”嘉祥法华疏五曰:“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大乘义章一曰:“言法性者,自体名法。
法之体性,故云法性。
”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
”起信论义记上曰:“法性者,明是真体普遍义。
(中略)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
”止观一曰:“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
如云笼月,不能妨害。
却烦恼已,乃见法性。
”又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
”同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
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圆觉经曰:“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
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
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foxue/1/1974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