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圣

(术语)外典谓之圣贤。

内典谓之贤圣。

贤者和于善之义。

圣者会于正之义。

和于善,虽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不断惑,在凡夫之位者,谓之贤。

既发无漏智,证理断惑,次舍凡夫之性者,谓之圣。

见道前七方便之位,名为贤。

见道以上名为圣。

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谓理也。

理无偏邪,故说为正。

证理舍凡,说为圣矣。

(中略)就位分别,见前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

见谛已上会正名圣,故仁王中,地前并名为三贤,地上菩萨说为十圣。

”四教仪二曰:“言贤者,邻圣曰贤,(中略)贤者名直善也。

”嘉祥仁王经疏三曰:“会真名圣。

”俱舍义光记二十二曰:“贤谓贤和,圣谓圣正。

”大乘中,仁王经有三贤十圣之目,璎珞本业经有四十二贤圣之称。

小乘中,萨婆多宗立七贤七圣,成实宗立二十七贤圣。

但贤有通别之二门。

据别门,则贤居下位。

据通门,则通于见谛以上。

如经说贤者舍利弗贤者须菩提等,福田经所说之二十贤圣。

俱舍论二十二曰:“分别贤圣品。

”成实论一曰:“分别贤圣品。

”大乘义章十七本曰:“贤圣义。

”义林章五本曰:“二十七贤圣章。

”各有所说。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foxue/1/2626597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