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罗尼
(真言)此尊之真言最重要者有三种:火界咒,慈救咒,心咒也。
如其次序,不动之大咒与中咒与心咒也。
大咒即火界咒。
咒曰:南谟(归命)萨缚(一切)怛他檗帝弊(如来等)萨缚目契弊(一切门苦)萨缚他(一切处)怛罗吒(叱呵)战拏(暴恶)摩诃路洒拏(大忿怒)欠(空)佉[口*皿]佉[口*皿](啖食啖食)萨缚尾觐南(一切障)吽(恐怖)怛罗吒(叱呵)憾[牟*含](种子)。
次中咒,即慈救咒。
咒曰:南谟(归命)三曼多(普遍)缚曰罗赧(诸金刚)战拏(暴恶)摩诃路洒拏(大忿怒)萨破吒也(破坏)吽(恐怖)恒罗他(坚固)憾[牟*含](种子)Namas sarva-tatha%gatebhyas sarvamukhebhyas sarvata%tra%t!a can!d!a maha%ros!an!a kham% kha%ddhi’ kha%ddhi’ sarvavighnam% hu%m% trat!a ham% mam%。
慈救咒者,曩莫三曼多缚曰罗,赦战拏(极恶谓暴恶之中又甚暴恶也)摩诃路,洒拏(二大忿怒也)娑破吒也(三破坏也)吽(恐怖也)怛罗吒(四坚固也)悍(引)[牟*含](引)(二字种子。
已上句义出青龙轨中卷)。
Namas samanta-vajra%na%m%can!d!a maha%ros!an!a sa pat!aya hu%m% tra%t!a ham% mam%。
小咒即心咒,咒曰:南谟三曼多(归命普遍)缚曰罗赧(诸金刚)憾(种子)Namas samantavajra%na%m% ham%。
\n\n(术语)Dha%ran!i,又曰陀罗那,陀邻尼。
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
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分之为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
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四忍陀罗尼,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
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
大乘义章十一末曰:“陀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持。
念法不失,故名为持。
”佛地论五曰:“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
”智度论五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
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
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
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
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法界次第下之下曰:“陀罗尼,是西土之音,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
(中略)又翻为总持。
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
”瑜伽略纂十二曰:“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
(中略)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
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
其异者何?
所诠义为境,谓无量义意越等,即唯在意地。
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为境也。
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证真如。
”可洪音义一下曰:“陀邻尼,此云总持。
”今日常指咒陀罗尼曰陀罗尼。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foxue/1/29350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