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山
(地名)在福建福清县西二十余里。
其山多产黄檗,故名。
唐贞元五年,正干禅师开创此山,建立一宇,名云般若堂。
其后历八年,大辟堂宇,改号建福寺。
寻希运禅师住山,黄檗之名顿显。
自后遂为临济一派之大道场,宋代最盛,几阅星霜,渐即零落,明洪武二十三年,莆阳心鉴周公为檀越,请大休禅师革新一山之制规,重建殿宇。
然至嘉靖三十四年,遇倭寇之乱,堂宇尽为灰烬,田地殆归乌有。
隆庆初有中天正圆结茅庵于黄檗之荒址,以图恢复。
万历二十九年,奏请藏经,孤苦八年,未蒙命而病殁。
其徒兴寿兴慈等继其志。
越六年,相国叶文忠公奏赐万福禅寺之号。
四十二年,敕赐藏经全部并帑金三百两。
于是募化重建诸堂。
崇祯二年,隆宓隆瑞等,亦续其业,与诸檀越谋,谋金粟密云。
六年冬,费隐继其席,九年夏,隐元承之,寺门之兴建,于是得全备。
隐元复渡日本,弘传黄檗之教义,故日本亦有所谓黄檗山万福禅寺焉。
出黄檗山志。
【又】江西宜丰县西北一百里鹫峰山。
一名黄檗山。
唐宣宗微时,尝与黄檗僧同观瀑布云。
案黄檗僧似即断际禅师也。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foxue/1/3066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