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昧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
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
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
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
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
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
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
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
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
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
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
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
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
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
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
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
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
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
”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
”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
”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
(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余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
”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余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
”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
(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
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
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
三障对治,故名三治。
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foxue/1/789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