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
(术语)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璎珞经以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经下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
”大乘义章七曰:“顺名为善,违名为恶。
”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
”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恶以乖理为义。
”唯识论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于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
若夫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不为顺益,故非是善,无记性也。
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不为违损,故非是恶,亦无记性也。
论五曰:“能为此世它世顺益,故名为善。
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违顺,非于他世,故不名善。
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
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
”净影约五乘而判三种之善恶: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
若依此义,则上通佛菩萨,下极人天,其所修之行,名为善。
招三途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名为恶。
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理者无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所施者能施者施物之三轮物存于意中,是违于无相空性之理之有相行也,若不存三轮之相,是顺于理之无相行也。
因之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若依此义则上从佛菩萨下极二乘,其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众生所修之善法,总为有相行,名之为恶。
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
法界之真性,为己自体,体性缘起而成行德,所行自体无如心不缘理,所谓随心之欲而不超轨之境界也,是名为善。
若依此义则凡夫二乘无论,即上至三乘,总其缘修之善行,齐为恶也。
见大乘义章十二。
天台立六种,一人天之善。
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果报尽,则还堕于三途,故亦为恶。
二二乘之善。
二乘能离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
故大论谓宁起恶癞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
当生死涅槃俱为恶也。
三小乘菩萨之善。
慈悲兼济故是善,然彼身中未断一毫之烦恼(小乘菩萨三大劫中不断惑最后一坐成觉),如贮于毒器之食物,食者乃死,故亦为恶。
四通教三乘之善。
三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是善也,然堕于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
五别教菩萨之善。
见中道之理是善,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所行带方便不称于理,亦是恶。
故涅槃经自白由此以前我等皆为邪见人,邪岂非恶耶?
六圆教菩萨之善。
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一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
二达此圆理为善,著之为恶,圆之著尚为恶,况复其余?
止观二之三曰:“唯圆法名为善,善顺实相名为道,背实相名非道。
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即行非道。
通达佛道,若于佛道生著不消甘露,道成非道。
”同辅行曰:“唯圆为善,复有二意:一者以顺为善,以背为恶。
次以著为恶,以达为善。
”又曰:“以著为恶,以达为善,圆著尚恶,况复余耶?
”以上诸说中净影第一顺益之义同于唯识论之说,第二顺理与第三体顺相兼,同于璎珞经之说。
天台别教之义与净影第二顺理之义同,圆教中之第一义与净影体顺之义及璎珞经之说同。
其第二义以达著断善恶之性,为天台独特之发挥。
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于是释然也。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foxue/1/9031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