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释注释:开篇中耸立着一位只手擎天的雄夫,那"洋洋的河水"的自笑,蕴蓄着岂甘年年逝波东流的奇气!
在忍辱出使的自慰中,展中悬首敌虏于藁街的壮思,使上片歇拍,振荡起何等豪迈的雄声。
深情绵邈的过片,横空铺展出尧、舜、禹政的壮丽河山。
那"千古英灵安在"的呼喊,激起的应是群山万壑的隆隆回响!
于是"耻"于臣戎、净扫"万里腥膻"的宏愿,便如山岳般升腾,令词行刹那间弥漫了充斥天地的正气!
--引自宋词赏析http://www.guxiang.com/shici/songci/有人批评陈亮的这首词并非“高调”,也就是说,这首词写的太直,不含蓄,因而谈不上上乘之作,其实,这种评价十分片面。
一般情况下,诗词应写得含蓄,力戒平铺直叙,但不能一刀切。
没有真情实感的诗词,既使写得再含蓄 ,也浮泛无味,直中有深情,直而有兴味,直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
因此,炙手可热,气势逼人的披文入情的直接感染力量,仍能使读者耳目一新。
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自与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以后,两国间定为叔侄关系,常怕金以轻启边畔相责,借口又复南犯,不敢作北伐的准备。
每年元旦和双方皇帝生辰,还按例互派使节祝贺,以示和好。
虽貌似对等,但金使到宋,敬若上宾,宋使在金 ,多受歧视;
故南宋有志之士,对此极为恼火。
淳熙十二年(1185)十二月,宋孝宗命章森以大理少卿试户部尚书衔为贺万春节(金世宗完颜雍生辰)正使,陈亮作词送行,便表达了不甘屈辱的正气,与誓雪国耻的豪情。
对这种耻辱性的事件,一般是很难写出振奋人心的作品,但陈亮由于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对诗词创作的独特见解,敏感地从消极的事件中发现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开掘词意,深化主题,使作品气势磅礴,豪情万丈。
词一开头,就把笔锋直指金人,警告他们别错误地认为南宋军队久不北伐,就没有能带兵打仗的人才。
“漫说北群空 ”用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的字面而反其意,以骏马为喻 ,说明此间大有人在。
“当场”两句,转入章森出使之事,意脉则仍承上句以骏马喻杰士,言章森身当此任,能只手举千钧,在金廷显出英雄气概。
“还我”二字含有深意,暗指前人出使曾有屈于金人威慑,有辱使命之事,期望和肯定章森能恢复堂堂汉使的形象。
无奈宋弱金强,这已是无可讳言的事实,使金而向彼国国主拜贺生辰,有如河水东流向海,岂能甘心,故一面用“自笑”解嘲 ,一面又以“得似⋯⋯依旧”的反诘句式表示不堪长此居于屈辱的地位。
这三句句意对上是一跌 ,借以转折过渡到下文“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穹庐 ”,北方游牧民族所居毡帐,这里借指金廷。
“藁街”本是汉长安城南门内“蛮夷邸”所在地,汉将陈汤曾斩匈奴郅支单于首悬之藁街。
这两句是说,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是因国势积弱暂且再让一步;
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获彼王之头悬于藁街 。
“会”字有将必如此之意。
两句之中,上句是退一步,承认现实 ;
下句是进两步,提出理想,且与开头两句相呼应。
这是南宋爱国志士尽心竭力所追求的恢复故土、一统山河的伟大目标。
上片以此作结,对章森出使给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是全词的“主心骨 ”。
下片没有直接实写章森,但处处以虚笔暗衬对他的勖勉之情 。
“尧之都”五句,转而激愤地提出:在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人吧!
“万里腥膻如许”三句,谓广大的中原地区 ,在金人统治之下成了这个样子,古代杰出人物的英魂何在?
正气、国运何时才能磅礴伸张?
最后两句,总挽全词,词人坚信:金人的气数何须一问,宋朝的国运如烈日当空,方兴未艾。
全词不是孤立静止地描写人和事,而是把人和事放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加以表现。
这样的立意,使作品容量增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从本是有失民族尊严的旧惯例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受敌中,表现出打败的必胜信心。
马卡连柯说过:过去的文学,是人类一本痛苦的“老账簿 ”。
南宋爱国词的基调,也可这样说。
但陈亮这首《水调歌头》,由于立意高远 ,在同类豪放作品中,似要高出一筹。
它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充满了昂扬的感召力量,使人仿佛感到在暗雾弥漫的夜空 ,掠过几道希望的火花。
这首词尽管豪放雄健,但无粗率之弊。
全篇意脉贯通,章法有序。
开头以否定句式入题,比正面叙说推进一层,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而又拓开意境。
中间十五句,两大层次。
前七句主要以直叙出之,明应开头 ;
后八句主要以诘问出之,暗合开篇。
上下两片将要结束处,都以疑问句提顿蓄势,形成飞喷直泻、欲遏不能的势态,使结句刚劲有力且又宕出远神。
词是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特殊艺术形式 。
词的过片,是音乐最动听的地方,前人填词都特别注意这关键处。
陈亮在这首思想性很强的《水调歌头》中,也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技巧。
他把以连珠式的短促排句领头的、全篇最激烈的文字:“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
”适当地安插在过片处,如高山突兀,如利剑出鞘,因而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火一般的感情,突出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以论入词而又形象感人 ,是本篇又一重要特色。
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中说 :“南师之不出,于今几年矣!
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气抑郁而不得泄,岂以堂堂中国,而五十年之间无一豪杰之能自奋哉?
”在《与章德茂侍郎》信中说 :“主上有北向争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
使此恨磊磈而未释,庸非天下士之耻乎!
世之知此耻者少矣。
愿侍郎为君父自厚 ,为四海自振!
”这首《水调歌头》便是他这些政治言论的艺术概括。
叶適《书龙川集后》说陈亮填词“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
’”可见他以政论入词,不是虚情造作或抽象说教,而是他“平生经济之怀”的自觉袒露,是他火一般政治热情的自然喷发。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认为这类作品“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
我们既承认情感越发真,越发神圣;
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
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 !
”这些话 ,可能有过甚其辞之处,但对理解和欣赏这首词还是有启发的。
陈亮此词正是他鲜明个性的化身,是他自我形象的一种表现。
在抒发爱国豪情壮志、促进词体发展的大合唱中,陈亮高亢雄壮的歌喉征服了千百年来的“ 听众”。
在陈亮所有的爱国词中,这首送章德茂(名森)的《水调歌头》独树一帜 ,写的颇具特色。
整篇立意深远,章法整饬。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gushici/1/15781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