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朝代:作者: 欧阳修 体裁:

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

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注释注释:此词以通俗的语言 、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

起首三句即点明人物身份和活动环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在美丽的荷塘里,用灵巧的双手采撷莲花。

她们的衣着颇与文献记载相符——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六《 乐考 》云:宋时教坊有采莲舞队,舞女们均“衣红罗生色绰子(套衫),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

这里词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饰的一部分,便把她们的绰约丰姿、婀娜舞态勾勒出来,笔法至为简练。

“暗露双金钏”一句写得更好,富有一种含蓄的美、朦胧的美。

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即毫无意味了。

以下两句分别写采莲姑娘的动作和表情,在明白晓畅的语言中蕴藏着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语浅意深,以俗为雅。

以荷花比女子 ,在唐宋词中屡见不鲜。

李珣《临江山》云:“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

”陈师道《菩萨蛮》云:“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开。

”但它们都离开了荷塘的特定环境,没有具体的形象作为陪衬,而且格调不高。

这里的“ 照影摘花花似面 ”,俗中见雅,形象逼真。

它的精神实质是较高雅的,可以娱悦和陶冶人们的性情。

就意义来讲,这句话写的是采莲女子先是临水照影,接着伸手采莲,然后感到花如人面,不忍去摘。

由于层次多,动作性也很强,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内在感情。

“芳心只共丝争乱 ”一句,便是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

芳心,是形容姑娘们美好的心灵。

“丝”字指采摘莲花拗断莲梗时从断口中拉出来的丝,即温庭筠《达摩支曲》所云“拗莲作寸丝难绝”的丝。

随事生发,信手拈来,以此丝之乱拟彼心之乱,构想绝妙。

下片场面渐渐变得紧张。

天晚了,起风了,荷塘上涌起阵阵波涛。

采莲船在风浪中颠簸、挣扎,有的竟被风浪冲散,似乎只剩下一个采莲姑娘。

“鸂鶒滩头风浪晚”七个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

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 。

接着词笔转而写采莲姑娘寻找失散的伙伴。

“露重烟轻”,是具体地描绘暮色。

此时天幕渐渐暗下来,暮色苍茫,能见度极低,也许失散的伙伴相去不远,但采莲姑娘却找不到她们。

其焦急之情,仓皇之状,令人可以想见。

在结尾之前,词情有一个跳跃,上面说姑娘在寻找伙伴,但到底找到了没有,词人未作具体交代。

根据“ 隐隐歌声归棹远 ”一句来看,她们已快乐地回家,当然是找到了;

而“离愁引著江南岸”,则似若有所失,又象是没有找到 。

境界迷离惝恍 ,启人遐想,曲终而味永,正是这首词的妙处。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gushici/1/21574183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