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田中行

朝代:作者: 李贺 体裁: 乐府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台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注释秋风:一作秋色。

诗人用富于变幻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幅秋夜田野图:它明丽而又斑驳,清新而又幽冷,使人爱恋,却又叫人忧伤,突出地显示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和意境。

诗歌开头三句吸收古代民间歌谣起句形式,运用了“三、三、七”句法。

连出两个“秋”字,语调明快轻捷;

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一清一浊,有抑有扬,富于节奏感。

读后仿佛置身空旷的田野,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四、五句写山。

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

写到这里,那幽美清朗的境界蓦然升起一缕淡淡的愁云,然后慢慢向四周铺展,轻纱般笼罩着整个画面,为它增添了一种迷幻的色调。

六、七句深入一层,写田野景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黄的茎叶横七竖八地丫叉着,几只残萤缓缓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飞,拖带着暗淡的青白色的光点。

八、九句再深入一层,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象漆那样黝黑发亮,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

泉水是人们喜爱的东西,看着泉水流淌,听着它发出的声响,会产生轻松欢快的感觉。

人们总是爱用“清澈”、“明净”、“淙淙”、“潺潺”、“叮咚”之类的字眼来形容泉水。

李贺却选用“滴沙”这样的词语,描摹出此处泉水清幽而又滞涩的形态和声响,富有艺术个性,色调也与整个画面和谐一致。

末句描写的景是最幽冷不过的了。

“鬼灯如漆”,阴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

“点松花”三字,又多少带有生命的光彩,使读者在承受“鬼气”重压的同时,又获得某种特殊的美感,有一种幽冷清绝的意趣。

(朱世英)------------------------诗言深秋之幽冷。

注:1:塘水漻漻虫啧啧:漻漻,清深也。

啧啧,声细也。

张籍乐府:“暗虫啧啧泣我旁。

”2: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冷红,寒秋之花也。

泣露,宋蜀本作弦露。

3:荒畦九月稻义芽,蛰萤低飞陇径斜:稻叉芽,九月割稻后,再生之芽也。

蛰萤,萤光不明也。

蛰,《说文》:“藏也。

”4: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石脉,石隙也。

鬼灯,《说文》:“兵死之血为鬼火。

”《淮南子》:“久血为磷。

”注云 :“精在地,久为磷,遥望烱烱然,火也。

” 如漆,如漆灯明亮也。

古墓有漆灯。

松花,鬼火沾上松枝,点缀如花。

附:刘辰翁评曰:每造语不觉其苦。

陈本礼评曰:五六已入鬼境,末二鬼气逼人。

阙名评曰:作二解读,便得秋暮于南山田中夜行神理。

--------凤尾竹客 撰--------- 出处全唐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gushici/1/4154699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