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

朝代:作者: 苏轼 体裁: 七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注释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苏辙写过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自己在注中说:以前和哥哥轼参加科举考试,过渑池(在今河南省)时,曾就佛寺中住宿,在寺壁上题过诗。

苏轼于嘉祐六年(一O六一)冬写下这首答和诗,回忆当时过渑池的情景和对人生的感叹。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

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

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

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

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

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

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

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

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http://www.richcon.net/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gushici/1/5831054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