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上方即事 文
敕赐百官樱桃(时为文部郎) 文
王维 文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更多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文翻注译赏
秋夜曲 文翻注译赏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唐诗三百首赏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04月第1版 :598-599 . 2、 方笑一评注 .唐诗三百首品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4 :343-344 . 3、 沙灵娜译 .唐诗三百首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9 :405 .
桂魄(pò)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桂魄:即月亮。
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
已薄:已觉单薄。
银筝夜久殷(yīn)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筝:拨弦乐器,十三弦。
殷勤弄:频频弹拨。
空房:谓独宿无伴。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唐诗三百首赏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04月第1版 :598-599 . 2、 方笑一评注 .唐诗三百首品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4 :343-344 . 3、 沙灵娜译 .唐诗三百首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9 :405 .
桂魄(pò)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桂魄:即月亮。
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
已薄:已觉单薄。
银筝夜久殷(yīn)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筝:拨弦乐器,十三弦。
殷勤弄:频频弹拨。
空房:谓独宿无伴。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唐诗三百首赏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04月第1版 :598-599 . 2、 方笑一评注 .唐诗三百首品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4 :343-344 . 3、 沙灵娜译 .唐诗三百首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9 :405 .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首句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
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
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
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
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
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
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末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
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
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
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接写“弹筝”的行动,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
末句画龙点睛,通过正面抒情,对思妇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深刻的刻划,顿觉无限幽怨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
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
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唐诗三百首赏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04月第1版 :598-599 . 2、 王丽珍译注 .唐诗三百首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09月第1版 :211-212 .
酌酒与裴迪 文翻注译赏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斟酒给你请你自慰自宽,人情反复无常就像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相交到老还要按剑提防,先贵者却笑我突然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野草新绿全经细雨滋润,花枝欲展却遇春风正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世事浮云过眼不值一提,不如高卧山林努力加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8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9-170
酌(zhuó)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fù)似波澜(lán)。
自宽:自我宽慰。
《列子·天瑞》:“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人情:人心。
《后汉书·皇甫规传》:“而灾异犹见,人情未安者,殆贤遇进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
”翻覆:谓反覆无常;
变化不定。
晋陆机《君子行》:“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
”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相知:互相知心的朋友。
唐马戴《下第再过崔邵池阳居》诗:“关内相知少,海边来信稀。
”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表示提防。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
无因而至前也。
”朱门:红漆大门。
指贵族豪富之家。
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背朝华于朱门,保恬寂乎蓬户。
”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后汉书·朱晖传》:“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
出典:《汉书·王吉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汉代王子阳作了高官,贡禹掸去帽上尘土,等着好友提拔,是“弹冠相庆”的意思。
王子阳清正廉洁,为人颇有些迂腐。
他举荐朋友作了御史。
御史专挑皇帝或同僚的毛病,因而好御史往往干不长,常有送命的。
这两位最后都被免了职,因为过于正直老实,不懂得昧着良心,巴结朋友。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经:一作“轻”。
花枝:开有花的枝条。
唐王维《晚春归思》诗:“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
”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世事:世务,世上的事。
何足问:不值得一顾。
何足,犹言哪里值得。
《史记·秦本纪》:“(百里傒)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
’”高卧:安卧;
悠闲地躺着。
指隐居不仕。
《晋书·隐逸传·陶潜》:“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加餐:慰劝之辞。
谓多进饮食,保重身体。
《后汉书·桓荣传》:“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8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9-170
酌(zhuó)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fù)似波澜(lán)。
斟酒给你请你自慰自宽,人情反复无常就像波澜。
自宽:自我宽慰。
《列子·天瑞》:“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人情:人心。
《后汉书·皇甫规传》:“而灾异犹见,人情未安者,殆贤遇进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
”翻覆:谓反覆无常;
变化不定。
晋陆机《君子行》:“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
”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相交到老还要按剑提防,先贵者却笑我突然弹冠。
相知:互相知心的朋友。
唐马戴《下第再过崔邵池阳居》诗:“关内相知少,海边来信稀。
”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表示提防。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
无因而至前也。
”朱门:红漆大门。
指贵族豪富之家。
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背朝华于朱门,保恬寂乎蓬户。
”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后汉书·朱晖传》:“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
出典:《汉书·王吉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汉代王子阳作了高官,贡禹掸去帽上尘土,等着好友提拔,是“弹冠相庆”的意思。
王子阳清正廉洁,为人颇有些迂腐。
他举荐朋友作了御史。
御史专挑皇帝或同僚的毛病,因而好御史往往干不长,常有送命的。
这两位最后都被免了职,因为过于正直老实,不懂得昧着良心,巴结朋友。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野草新绿全经细雨滋润,花枝欲展却遇春风正寒。
经:一作“轻”。
花枝:开有花的枝条。
唐王维《晚春归思》诗:“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
”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世事浮云过眼不值一提,不如高卧山林努力加餐。
世事:世务,世上的事。
何足问:不值得一顾。
何足,犹言哪里值得。
《史记·秦本纪》:“(百里傒)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
’”高卧:安卧;
悠闲地躺着。
指隐居不仕。
《晋书·隐逸传·陶潜》:“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加餐:慰劝之辞。
谓多进饮食,保重身体。
《后汉书·桓荣传》:“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8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9-170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此诗是王维晚年诗作中十分值得玩味的一篇。
首句“酌酒与君君自宽”,“君”字重复强调,这是障眼法;
骨子里其实是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
所谓“宽”者,宽人也即宽己,正是因为无法排遣。
故次句“人情翻覆似波澜”,一曰翻覆,二曰波澜,足见心中愤激之情。
三四句紧承“人情翻覆”,照应止水波澜的外部刺激,强调矛盾两端,铺叙反目成仇,人心无常。
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就不用说了。
相知成仇,先达不用,说尽了世态炎凉,当是实有所指。
前四句关键在“笑”字。
弹冠”本为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此为淋漓之戟骂。
金圣叹以为“自是千古至今绝妙地狱变相”,诚为得言。
从内容上说,五六两句是即景即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
被王静安先生誉为“摄春草之魂”的“细雨湿流光”,诗人用以描写映窗草色;
禅宗关于“心动”“物动”的著名偈语,诗人借以描绘照眼花枝,即使单纯作“景语”看,也属上乘。
而其蕴涵则在“全经”,“欲动”,由彰显至深密,从象外到象内,大千世界,无所不容;
仅观人间之蝇营狗苟,于义愤之外,恍然顿悟。
从章法上说,律诗中间两联要求虚实相生,三四句实写,五六句则应当化实为虚,措辞表意不可复犯,方能体现“神韵”“气象”之妙。
从禅学上说,佛家主“虚静”,尚“自然”,和光同尘;
深一层探求,五六句似还参合“有无”“生灭”“变常”之理;
即处“静观”“达观”态度,与三四句世俗的“势利”“凉薄”恰成对照。
末两句“世事浮云”与“高卧加餐”由禅意而来。
“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所指实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卧”承五六句,超凡脱俗。
前后既错综成文,又一气贯注,构思布局缜密精妙。
亦显亦隐、半儒半释的人生经历与处世态度,给王维造成巨大的心理矛盾,犹如碧潭止水,宜清心静观;
但仰望高谷急湍,依旧凛然飞动,怵目惊心。
王维全部诗作均可作如是观,通过《酌酒与裴迪》一诗即可透视此种矛盾心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20-122
青溪 / 过青溪水作 文翻注译赏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磐石 一作:盘石)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进入黄花川游览,每每都去追逐那条青溪。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溪水随着山势,百转千回,经过的路途,却不足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水声在山间乱石中喧嚣,水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静深沉。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水草在溪水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磐石 一作:盘石) 但愿我能留在溪边的盘石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一生。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20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6-17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言:发语词,无义。
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声:溪水声。
色:山色。
漾(yàng)漾泛菱(líng)荇(xìng),澄澄映葭(jiā)苇。
漾漾:水波动荡。
菱荇:泛指水草。
葭苇:泛指芦苇。
“漾漾”二句描写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动,芦苇的倒影映照于清澈的流水。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dàn)如此。
素:一向。
闲:悠闲淡泊。
澹:恬静安然。
澹:溪水澄澈平静。
请留磐(pán)石上,垂钓将已矣。
(磐石 一作:盘石) 磐石:大石。
将已矣:将以此度过终生。
已:结束。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20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6-17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进入黄花川游览,每每都去追逐那条青溪。
言:发语词,无义。
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溪水随着山势,百转千回,经过的路途,却不足百里。
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水声在山间乱石中喧嚣,水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静深沉。
声:溪水声。
色:山色。
漾(yàng)漾泛菱(líng)荇(xìng),澄澄映葭(jiā)苇。
水草在溪水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
漾漾:水波动荡。
菱荇:泛指水草。
葭苇:泛指芦苇。
“漾漾”二句描写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动,芦苇的倒影映照于清澈的流水。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dàn)如此。
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
素:一向。
闲:悠闲淡泊。
澹:恬静安然。
澹:溪水澄澈平静。
请留磐(pán)石上,垂钓将已矣。
(磐石 一作:盘石) 但愿我能留在溪边的盘石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一生。
磐石:大石。
将已矣:将以此度过终生。
已:结束。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20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6-17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磐石 一作:盘石) 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
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
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
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
“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
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
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
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
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
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
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
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
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
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
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
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
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
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7-138
息夫人 文翻注译赏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不要以为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恩情。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尽管面对着良辰美景,仍然是满面愁容,泪水不断,始终也不愿意和楚王讲一句话。
参考资料: 1、 耿兆林 高泰 .古诗词曲三百首注析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年04月第1版 :46-47 . 2、 徐儒宗 .古代情诗类析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12月第1版 :393-394 .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今时宠:一作“今朝宠”。
难忘:怎能忘,哪能忘。
旧日恩:一作“昔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满眼泪:一作“满目泪”。
参考资料: 1、 耿兆林 高泰 .古诗词曲三百首注析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年04月第1版 :46-47 . 2、 徐儒宗 .古代情诗类析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12月第1版 :393-394 .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不要以为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恩情。
今时宠:一作“今朝宠”。
难忘:怎能忘,哪能忘。
旧日恩:一作“昔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尽管面对着良辰美景,仍然是满面愁容,泪水不断,始终也不愿意和楚王讲一句话。
满眼泪:一作“满目泪”。
参考资料: 1、 耿兆林 高泰 .古诗词曲三百首注析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年04月第1版 :46-47 . 2、 徐儒宗 .古代情诗类析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12月第1版 :393-394 .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这两句是拟息夫人的口吻说: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思情。
这实际上也是诗人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声。
“莫以”、“难忘”,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突出了旧恩的珍贵难忘,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征服弱小者的灵魂。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本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
“看花满眼泪”,只点出精神的极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极力地自我克制着,却没有交待流泪的原因,就为后一句蓄了势。
“不共楚王言”,就显得格外深沉。
这沉默中包含着对人格的污损,爱情的践踏,也许是由此而蓄积在心底的怨愤和仇恨。
诗人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妇女形象。
唐孟棨《本事诗》记载:“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
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
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
’默然不对。
王召饼师使见之。
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
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
..王乃归饼师,使终其志。
”它不是叙事诗,但却有很不平常的故事,甚至比一些平淡的叙事诗还要曲折和扣人心弦一些。
限于篇幅,它不能有头有尾地叙述故事,但却抓住或虚构出人物和故事中最富有冲突性、最富有包蕴的一刹那,启发读者从一鳞半爪去想象全龙。
这种在抒情诗中包含着故事,带着“小说气”的现象,清人纪昀在评李商隐的诗时曾予以指出。
但它的滥觞却可能很早了。
王维这首诗就领先了一百多年。
此首五绝巧妙而恰切地以息夫人的史事设喻,来描写卖饼人的妻子不忘旧爱。
前两句写女子不慕眼前的宠幸,怀恋贫贱之交。
以“莫以”、“难忘”构成一个否定的条件句,反衬出息夫人和息国君主旧日的恩情很深,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征服弱小者的心。
后两句写被人夺志的哀怨,花虽美而泪眼相对,对在她身边的楚王却一言不发,进一步写出女子不为荣华富贵所迷惑的志向。
短短二十个字,句句叙事,却句句都是情语,表达委婉含蓄,而又情理俱到。
既吟咏了史事,又讽喻了现实,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而在沉默反抗的妇女形象,又概括了类似这样一些由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而造成的社会悲剧。
参考资料: 1、 耿兆林 高泰 .古诗词曲三百首注析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年04月第1版 :46-47 . 2、 徐儒宗 .古代情诗类析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12月第1版 :393-394 . 3、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74-175页
书事 文翻注译赏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王维诗歌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175-176 . 2、 李永祥编著 .王维诗集 :济南出版社 ,2007.4 :112 .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轻阴:微阴。
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
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慵(yōng):懒。
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坐看。
坐下来看。
欲:简直要。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王维诗歌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175-176 . 2、 李永祥编著 .王维诗集 :济南出版社 ,2007.4 :112 .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轻阴:微阴。
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
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慵(yōng):懒。
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坐看。
坐下来看。
欲:简直要。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王维诗歌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175-176 . 2、 李永祥编著 .王维诗集 :济南出版社 ,2007.4 :112 .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
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
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
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
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
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
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
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
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
“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
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
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
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
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
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
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此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
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一个“搁”字,使阴晦的天气变得灵动,而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
它展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种风格,是王维的五绝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即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前两句,写眼前景传心中情。
用一“阁”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
淡淡两句,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在笔 墨间自然流露。
三、四句变平淡为活泼,深院景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经小雨滋润后的青苔,青翠鲜亮,使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
作者运 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
诗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 情,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王维诗歌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175-176 . 2、 李永祥编著 .王维诗集 :济南出版社 ,2007.4 :112 . 3、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87页 4、 周道贵 .唐诗三百首详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90 .
洛阳女儿行 文翻注译赏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洛阳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正当十五六的芳年容颜非常美丽。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她的丈夫骑一匹青白相间的骏马,马具镶嵌着珍贵的美玉。
她的婢女捧上黄金的盘子,里面盛着烹制精细的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她家彩绘朱漆的楼阁一幢幢遥遥相望,红桃绿柳在廊檐下排列成行。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她乘坐的车子是用七种香木做成,绫罗的帷幔装在车上。
仆从们举着羽毛的扇子,把她迎回绣着九花图案的彩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她的丈夫青春年少正得志,骄奢更胜过石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他亲自教授心爱的姬妾学习舞蹈,名贵的珊瑚树随随便便就送给别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他们彻夜寻欢作乐,窗上现出曙光才熄去灯火,灯花的碎屑片片落在雕镂的窗棱。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她成天嬉戏游玩,竟没有温习歌曲的空暇,打扮得整整齐齐,只是熏着香成天闲话。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有谁怜惜貌美如玉的越女,身处贫贱,只好在江头独自洗纱。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52-154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40-142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62-164 4、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5-106 5、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6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洛阳女儿:取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河中之水向东流,洛旧女儿名莫愁”语。
才可:恰好。
容颜:一作“颜容”。
十五余:十五六岁。
梁简文帝《怨歌行》:“十五颇有余。
”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良人:古代妻对夫的尊称。
玉勒:玉饰的马衔。
骢(cōng)马:青白色的马。
脍(kuài)鲤鱼:切细的鲤鱼肉。
脍:把鱼、肉切成薄片。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罗帷:丝织的帘帐。
七香车:旧注以为以七种香木为车。
宝扇:古代贵妇出行时遮蔽之具,用鸟羽编成。
九华帐:鲜艳的花罗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狂夫:犹拙夫,古代妇女自称其夫的谦词,李白《捣衣篇》:“狂夫犹戍交河北。
”剧:戏弄,意谓可轻视石崇。
李白《长干行》:“拆花门前剧”。
季伦:晋石崇字季伦,家甚豪富。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怜:爱怜。
碧玉:《乐府诗集》以为刘宋汝南王妾名。
这里指洛阳女儿。
“不惜”一句:《世说新语·侈汰》记,王恺以晋武帝所赐二尺珊瑚示石崇,崇以铁如意击之。
王恺斥之,崇乃命人搬来三四尺高珊瑚六七枝偿还之。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曙(shǔ):天明。
九微灯:汉武帝供王母使用的灯,这里指平常的灯火。
片片:指灯花。
花琐: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曾无:从无。
理:温习。
熏(xūn)香:用香料熏衣服。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
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越女:指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
越,这里指今浙东。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52-154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40-142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62-164 4、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5-106 5、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6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洛阳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正当十五六的芳年容颜非常美丽。
洛阳女儿:取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河中之水向东流,洛旧女儿名莫愁”语。
才可:恰好。
容颜:一作“颜容”。
十五余:十五六岁。
梁简文帝《怨歌行》:“十五颇有余。
”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她的丈夫骑一匹青白相间的骏马,马具镶嵌着珍贵的美玉。
她的婢女捧上黄金的盘子,里面盛着烹制精细的鲤鱼。
良人:古代妻对夫的尊称。
玉勒:玉饰的马衔。
骢(cōng)马:青白色的马。
脍(kuài)鲤鱼:切细的鲤鱼肉。
脍:把鱼、肉切成薄片。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她家彩绘朱漆的楼阁一幢幢遥遥相望,红桃绿柳在廊檐下排列成行。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她乘坐的车子是用七种香木做成,绫罗的帷幔装在车上。
仆从们举着羽毛的扇子,把她迎回绣着九花图案的彩帐。
罗帷:丝织的帘帐。
七香车:旧注以为以七种香木为车。
宝扇:古代贵妇出行时遮蔽之具,用鸟羽编成。
九华帐:鲜艳的花罗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她的丈夫青春年少正得志,骄奢更胜过石季伦。
狂夫:犹拙夫,古代妇女自称其夫的谦词,李白《捣衣篇》:“狂夫犹戍交河北。
”剧:戏弄,意谓可轻视石崇。
李白《长干行》:“拆花门前剧”。
季伦:晋石崇字季伦,家甚豪富。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他亲自教授心爱的姬妾学习舞蹈,名贵的珊瑚树随随便便就送给别人。
怜:爱怜。
碧玉:《乐府诗集》以为刘宋汝南王妾名。
这里指洛阳女儿。
“不惜”一句:《世说新语·侈汰》记,王恺以晋武帝所赐二尺珊瑚示石崇,崇以铁如意击之。
王恺斥之,崇乃命人搬来三四尺高珊瑚六七枝偿还之。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他们彻夜寻欢作乐,窗上现出曙光才熄去灯火,灯花的碎屑片片落在雕镂的窗棱。
曙(shǔ):天明。
九微灯:汉武帝供王母使用的灯,这里指平常的灯火。
片片:指灯花。
花琐: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她成天嬉戏游玩,竟没有温习歌曲的空暇,打扮得整整齐齐,只是熏着香成天闲话。
曾无:从无。
理:温习。
熏(xūn)香:用香料熏衣服。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
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
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有谁怜惜貌美如玉的越女,身处贫贱,只好在江头独自洗纱。
越女:指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
越,这里指今浙东。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52-154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40-142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62-164 4、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5-106 5、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6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给豪门阔少,便由贫贱之身一跃而为身价百倍的贵妇人,恃宠享乐。
娇贵异常;
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颜如玉,亦不免终生沦于贫贱境地。
此诗所写,盖为此而发,而其所蕴含的意义却超越了诗中所写事实本身,从而使这首诗的诗意具有了很大约外延性。
或谓伤君子不遇,或谓讥刺依附权贵的封建官僚,或谓慨叹人生贵贱的偶然性,都能讲得通。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十八句为第一部分,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塑造了因遇而骤得富贵的“洛阳女儿”这一艺术形象。
开头两句对“洛阳女儿”略作介绍。
以冷语发端,自含鄙夷之意。
下面两句说她的丈夫骑着宝玉络头、毛色青白相间的高头大马,她的侍女为她献上满盈金盘的鲤鱼片。
一为侧笔映衬,二为正面描写,一虚一买,“洛阳女儿”的身价和地位显示出来了。
一个普通的小家女子,朝夕之间竟身价百倍,原因就是嫁给了一位颇有身份的“良人”。
遇者则贵、不遇者则贩的人生感慨,暗暗含在其中。
“画阁”以下四句,写“洛阳女儿”住在红桃绿柳竟相掩映的画阁朱楼,出门坐的是用罗帷遮护的七香车,回来的时候,用宝扇遮面,被接入九华帐里。
至此,“洛阳女儿”的饮食起居已见一斑。
“狂夫富贵在青春”到“不惜珊瑚持与人”,连续驱使典故,插入对其丈夫的描写;结构上照应上文“良人”一句,将诗意补足。
其夫正当青春年华,身享荣华富贵,意气骄奢,甚于晋代巨富石崇;
丈夫亲自教她跳舞,其怜爱之情,一如刘宋汝南王之干爱妾碧玉。
“不惜珊瑚持与人”,用石崇与王恺斗富一事,将“良人”骄奢豪富之态现于纸上。
这里所描写的是“狂夫”之相,但细玩诗意,却是借“狂夫”之相,以形“洛阳女儿”的娇贵之态,貌似游离实则还是为写“洛阳女儿”而驱使笔墨的。
随后,顺接上面的“自怜碧玉亲教舞”句意,迤逦而下,正面描写“洛阳女儿”在九微灯约光晕里,在雕花的连环形窗下,通宵达旦,歌舞不休。
这里特别点染了灯花燃尽而扑窗乱飞的一个细节,暗示“洛阳女儿”通宵沉醉于狂歌狂舞中,直到天亮,九微灯才熄灭,这里以九微灯入诗,无异是把“洛阳女儿”与王母同化为一体了,从而为“洛阳女儿”披上了一层高贵的外衣。
其富贵之相,借典故婉然传出。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写“洛阳女儿”戏乐已毕,无暇练习曲子;
打扮好了,依炉熏香而坐。
“坐”字,仿佛见其慵懒之态和空虚无聊的贵族生活。
下面又拓开一层,写“洛阳女儿”出入贵戚之家,奔走权门之内,虽语不涉讽,但讽意存焉。
诗的最后两句为第二部分。
诗人把笔锋猛地一转,描绘出一幅貌似孤立实则与上文融浃为一的越女浣纱的画面。
美颇如玉的越国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时,身处贫贱地位,只好在江边漂洗罗纱。
“谁怜”二字,一贯到底,造成快速的节奏和奔流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不遇者的深切同情。
其中也不乏感愤不平之气。
全诗描写了两种人物形象,一贵一贱,一奢靡,一穷困,各成独立的画面,却又相反相成地统一于全诗中。
写法上,前一部分以繁笔铺张扬厉,穷形尽相;
后一部分以简笔淡然点染,意到即止。
一繁一简,繁简各宜。
诗中有讽刺,有同情,有慨叹,而这又深深地隐蔽在文字背后。
参考资料: 1、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62-164 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5-106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