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行·其一 文翻注译赏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猿声 一作:鸣)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猿声 一作:鸣)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yàn)滪(yù)堆。
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猿声 一作:鸣)天上哀:哀一作“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tái)。
迟行迹:迟一作“旧”。
生绿苔:绿一作“苍”。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蝴蝶来:一作“蝴蝶黄”。
清王琦《李太白文集注》云:“杨升庵谓蝴蝶或白或黑,或五彩皆具,唯黄色一种至秋乃多,盖感金气也,引太白‘八月蝴蝶黄’一句,以为深中物理,而评今本‘来’字为浅。
琦谓以文义论字,终以‘来’字为长。
”作‘黄’字亦有道理。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早晚:多早晚,犹何时。
三巴:地名。
即巴郡、巴东、巴西。
在今四川东部地区。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
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
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yàn)滪(yù)堆。
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
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猿声 一作:鸣)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
天上哀:哀一作“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tái)。
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
迟行迹:迟一作“旧”。
生绿苔:绿一作“苍”。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
蝴蝶来:一作“蝴蝶黄”。
清王琦《李太白文集注》云:“杨升庵谓蝴蝶或白或黑,或五彩皆具,唯黄色一种至秋乃多,盖感金气也,引太白‘八月蝴蝶黄’一句,以为深中物理,而评今本‘来’字为浅。
琦谓以文义论字,终以‘来’字为长。
”作‘黄’字亦有道理。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
早晚:多早晚,犹何时。
三巴:地名。
即巴郡、巴东、巴西。
在今四川东部地区。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猿声 一作:鸣)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
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
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
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旬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
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
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
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
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
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
“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里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
“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
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
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
“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
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
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
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妾薄命 文翻注译赏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汉武帝曾经十分宠爱阿娇,为她筑造金屋让她居住。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武帝对她娇宠万分,即使她的唾沫落下,也会被看做像珠玉那样珍贵。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娇宠到极点,恩爱也就停歇了,武帝对她的情意渐渐停歇淡薄。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阿娇被贬长门后,即使与武帝的寝宫相距很近,武帝也不肯回车,在阿娇那里暂时停留。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雨落之后再不会飞上天空,覆水也难再收回。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武帝与阿娇的情意,各自东西。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往日美丽的芙蓉花,今日成为凄凉的断根之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如果凭借姿色侍奉他人,相好的日子是十分短暂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汉帝重阿娇,贮(zhù)之黄金屋。
“汉帝”两句:汉武帝曾有语:“若得阿娇作妇,必作金屋贮之。
” 咳(ké)唾(tuò)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咳唾”两句:这里化用的是《庄子》里的故事。
《庄子·秋水》中有:“子不见夫唾者乎?
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
”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fù)难再收。
水覆难再收:传说姜太公的妻子马氏,不堪太公的贫困而离开了他。
到太公富贵的时候,她又回来找太公请求和好。
太公取了一盆水泼在地上,令其收之,不得,太公就对她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君:指汉武帝。
妾:指阿娇。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芙蓉花:指荷花。
断根草:比喻失宠。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汉帝重阿娇,贮(zhù)之黄金屋。
汉武帝曾经十分宠爱阿娇,为她筑造金屋让她居住。
“汉帝”两句:汉武帝曾有语:“若得阿娇作妇,必作金屋贮之。
” 咳(ké)唾(tuò)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武帝对她娇宠万分,即使她的唾沫落下,也会被看做像珠玉那样珍贵。
“咳唾”两句:这里化用的是《庄子》里的故事。
《庄子·秋水》中有:“子不见夫唾者乎?
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
”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娇宠到极点,恩爱也就停歇了,武帝对她的情意渐渐停歇淡薄。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阿娇被贬长门后,即使与武帝的寝宫相距很近,武帝也不肯回车,在阿娇那里暂时停留。
雨落不上天,水覆(fù)难再收。
雨落之后再不会飞上天空,覆水也难再收回。
水覆难再收:传说姜太公的妻子马氏,不堪太公的贫困而离开了他。
到太公富贵的时候,她又回来找太公请求和好。
太公取了一盆水泼在地上,令其收之,不得,太公就对她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武帝与阿娇的情意,各自东西。
君:指汉武帝。
妾:指阿娇。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往日美丽的芙蓉花,今日成为凄凉的断根之草。
芙蓉花:指荷花。
断根草:比喻失宠。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如果凭借姿色侍奉他人,相好的日子是十分短暂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这首五言古诗《妾薄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依题立义”,通过叙述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之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剧命运。
这首五言古诗《妾薄命》属乐府杂曲歌辞。
李白的这首《妾薄命》通过对汉武帝皇后陈阿娇逃脱不了色衰而爱驰的悲惨终局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悯,悲悯当中又有一种启示。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基本为一个层次。
诗的前四句,先写阿娇的受宠,而从“金屋藏娇”写起,欲抑先扬,以反衬失宠后的冷落。
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数岁时,他的姑母长公主问他:“儿欲得妇否?
”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曰:“不用。
”最后指其女阿娇问:“阿娇好否?
”刘彻笑曰:“好!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刘彻即位后,阿娇做了皇后,也曾宠极一时。
诗中用“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两句夸张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阿娇受宠时的气焰之盛,真是炙手可热,不可一世。
但是,好景不长。
从“宠极爱还歇”以下四句,笔锋一转,描写阿娇的失宠,俯仰之间,笔底翻出波澜。
娇妒的陈皇后,为了“夺宠”,曾做了种种努力,她重金聘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李白《白头吟》;
又曾用女巫楚服的法术,“令上意回”。
前者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后者反因此得罪,后来成了“废皇后”,幽居于长门宫内,虽与皇帝相隔一步之远,但咫尺天涯,宫车不肯暂回。
“雨落不上天”以下四句,用形象的比喻,极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与《白头吟》所谓“东流不作西归水”、“覆水再收岂满杯”词旨相同。
最后四句交代其中原因。
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这样一条规律:“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这发人深省的诗句,是一篇之警策,它对以色取人者进行了讽刺,同时对“以色事人”而暂时得宠者,也是一个警告。
诗人用比喻来说理,用比兴来议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比兴的作用,不去说理,胜似说理,不去议论,而又高于议论,颇得理趣。
由此可知靠美色取悦与皇上不能得到多少好处。
爱是应该有距离的,不能距离为零,否则物极必反。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气韵天成,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得宠与失宠相比,“芙蓉花”与“断根草”相比,比中见义。
全诗半是比拟,从比中得出结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显得自然而又奇警,自然得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奇警处,读之让人惊心动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文翻注译赏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7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28-729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碧山:指终南山。
下:下山。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却顾:回头望。
所来径:下山的小路。
苍苍:一说是指灰白色,但这里不宜作此解,而应解释苍为苍翠、苍茫,苍苍叠用是强调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种苍茫貌。
翠微:青翠的山坡,此处指终南山。
相携(xié)及田家,童稚(zhì)开荆(jīng)扉(fēi)。
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
及:到。
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青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
行衣:行人的衣服。
欢言得所憩(qì),美酒聊共挥。
挥:举杯。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谓夜已深了。
河星:一作“星河”。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陶然:欢乐的样子。
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机:世俗的心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7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28-729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碧山:指终南山。
下:下山。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却顾:回头望。
所来径:下山的小路。
苍苍:一说是指灰白色,但这里不宜作此解,而应解释苍为苍翠、苍茫,苍苍叠用是强调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种苍茫貌。
翠微:青翠的山坡,此处指终南山。
相携(xié)及田家,童稚(zhì)开荆(jīng)扉(fēi)。
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
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
及:到。
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
青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
行衣:行人的衣服。
欢言得所憩(qì),美酒聊共挥。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挥:举杯。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
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谓夜已深了。
河星:一作“星河”。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陶然:欢乐的样子。
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机:世俗的心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7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28-729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中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
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全诗以赋体——叙述题写成。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
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
而李诗却着意渲染。
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
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
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
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
“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
月尚如此,人则可知。
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
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
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
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
“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
“横”有笼罩意。
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
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
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
“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
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己而高兴。
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
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
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
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
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
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
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
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
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
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22-323 .
山中与幽人对酌 文翻注译赏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喝醉想要睡觉您可自行离开,如果余兴未尽,明天早晨抱着琴再来。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4-865 .
两人对酌(zhuó)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对酌:相对饮酒。
我醉欲眠卿(qīng)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
《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对来访者无论贵贱,有酒就摆出共饮,如果陶渊明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4-865 .
两人对酌(zhuó)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
对酌:相对饮酒。
我醉欲眠卿(qīng)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喝醉想要睡觉您可自行离开,如果余兴未尽,明天早晨抱着琴再来。
“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
《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对来访者无论贵贱,有酒就摆出共饮,如果陶渊明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4-865 .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饮酒诗特多兴会淋漓之作。
此诗开篇就写当筵情景。
“山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
盛开的“山花”更增添了环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
此情此境,事事称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
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采用词语的重复,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
读者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
由于贪杯,诗人许是酩酊大醉了,玉山将崩,于是打发朋友先走。
“我醉欲眠卿且去”,话很直率,却活画出饮者酒酣耳热的情态,也表现出对酌的双方是“忘形到尔汝”的知交。
尽管颓然醉倒,诗人还余兴未尽,还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来”呢。
此诗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间的感情,诗中那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挥之即去、招则须来的声口,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诗的艺术表现也有独特之处。
盛唐绝句已经律化,且多含蓄不露、回环婉曲之作,与古诗歌行全然不同。
而此诗却不就声律,又词气飞扬,一开始就有一往无前不可羁勒之势,纯是歌行作风。
惟其如此,才将那种极快意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这与通常的绝句不同,但它又不违乎绝句艺术的法则,即虽豪放却非一味发露,仍有波澜,有曲折,或者说直中有曲意。
诗前二句极写痛饮之际,三句忽然一转说到醉。
从两人对酌到请卿自便,是诗情的一顿宕;
在遣“卿且去”之际,末句又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又是一顿宕。
如此便造成擒纵之致,所以能于写真率的举止谈吐中,将一种深情曲曲表达出来,自然有味。
此诗直在全写眼前景口头语,曲在内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率然天真的妙处,又不一泻无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远。
此诗的语言特点,在口语化的同时不失其为经过提炼的文学语言,隽永有味。
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话,却是化用一个故实。
《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此诗第三句几乎用陶潜的原话,正表现出一种真率脱略的风度。
而四句的“抱琴来”,也不是着意于声乐的享受,而重在“抚弄以寄其意”、以尽其兴,这从其出典可以会出。
古典诗词,是通向美的桥梁,是人生境界,是生命的沉醉。
闲读诗词,是心灵的旅行,地图由汉字组成。
趣味念歌诗。
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感悟诗人的人生故事。
今天欣赏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绝句《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在山花丛中,你我相对饮酒,喝了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喝醉想要去睡,你可暂且离开, 如果有意明天抱琴再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表现了诗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
幽人是指隐居的高人。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诗的一开头就点明了诗人李白与朋友喝酒的地点——山中。
对李白来说,山中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所在。
盛开的“山花”更加增添了两人喝酒的气氛。
此情此境,称心如意,就“一杯一杯复一杯”开怀畅饮。
一杯一杯复一杯,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写饮酒之多,而且写快乐的程度。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由于贪杯,诗人李白的朋友喝得大醉,就告诉李白“我已经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
明天你若还觉得有意的话,就请顺便抱只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晋代伟大诗人陶渊明。
《宋书》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我醉欲眠卿且去,几乎用陶潜的原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的所在。
盛唐时期,绝句已经格律化。
而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却不迁就声音格律,语言上又有飞扬的气魄,有古代歌行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48-349 .
越中览古 文翻注译赏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zhè)鸪(gū)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zhè)鸪(gū)飞。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
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使读者更觉得凄凉的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后来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写昔日的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后来的荒凉,由此加以抹杀,转而引出主旨,充分体现了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文翻注译赏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倾国:指绝代佳人。
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春风:代指君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
倾国:指绝代佳人。
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春风:代指君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一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
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
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
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
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
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太原早秋 文翻注译赏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7年09月 :第33页-第34页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岁落:光阴逝去。
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
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
”《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
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塞:关塞,指长城。
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
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故国:家乡。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汾水:汾河。
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
《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
《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7年09月 :第33页-第34页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
岁落:光阴逝去。
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
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
”《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
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
塞:关塞,指长城。
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
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
故国:家乡。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汾水:汾河。
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
《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
《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7年09月 :第33页-第34页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
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
“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
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
“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
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
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
“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
“塞”指边塞。
“河”指黄河。
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
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
”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
”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
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
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
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
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是合。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
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
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张说的“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在颔联运用镶嵌的修辞手法,在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匠心独运地点题并照应诗题。
其次,后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连绵不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下荆门 文翻注译赏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1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3-814 .
霜落荆(jīng)门江树空,布帆无恙(yàng)挂秋风。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此行不为鲈(lú)鱼鲙(kuài),自爱名山入剡(shàn)中。
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1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3-814 .
霜落荆(jīng)门江树空,布帆无恙(yàng)挂秋风。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此行不为鲈(lú)鱼鲙(kuài),自爱名山入剡(shàn)中。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1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3-814 .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
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
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
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
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
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
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
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
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于是回到了故乡。
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
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
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
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
”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
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
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
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放弃前一个,而选后一个;
而李白对后者的态度很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
至于对前者,诗人没有明说。
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
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
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
所以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都是一反张翰的意思,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
当然,这也是“适志”,是辞亲远游、建功立业的“志”。
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
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
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
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
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
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
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读者读来没有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7-339 .
劳劳亭 文翻注译赏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39 . 2、 李白 .李太白集(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326 . 3、 李白 .李太白全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150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
《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
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
《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知:理解。
遣:让。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39 . 2、 李白 .李太白集(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326 . 3、 李白 .李太白全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150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
《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
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
《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知:理解。
遣:让。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39 . 2、 李白 .李太白集(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326 . 3、 李白 .李太白全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150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
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
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
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
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
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
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
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
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
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
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
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
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
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
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
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
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
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
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
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
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
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58-359 . 2、 陈邦炎 .唐人绝句鉴赏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8 :65-67 .
子夜吴歌·春歌 文翻注译赏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326-32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秦地罗敷(fū)女,采桑绿水边。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妾(qiè)欲去,五马莫留连。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326-32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秦地罗敷(fū)女,采桑绿水边。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妾(qiè)欲去,五马莫留连。
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326-32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这首诗吟咏了秦罗敷的故事,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
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唐代孟棨在《本事诗》中评价说:“李白才逸气高。
其论诗云:‘兴寄深微……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