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朱严留别 文
之子有文行,常流窃比难。
援毫秋露下,开卷古风寒。
场屋推盟主,声诗立将坛。
论儒轻五霸,议古嫉三桓。
师仰唯韩愈,才名压李观。
固穷多短褐,忧道即忘餐。
见访山围郡,相逢菊满栏。
眼青怜造士,头白愧郎官。
罢举层霄远,监州勺水盘。
贫厨兼味少,市酝数杯酸。
旧业烦君勘,新题为我刊。
临岐留雅什,天马撼金銮。
翟使君挽歌 文
制除工部廊中出入署 文
和陈州田舍人留别 文
点绛唇·感兴 文翻注译赏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
此时凝睇。
谁会凭栏意。
(栏 通:阑)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上好美丽。
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
此时凝睇。
谁会凭栏意。
(栏 通:阑)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的天际,远远望去,款款飞行,好似列队首尾连缀。
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凝视征鸿,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10 .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孤烟:炊烟。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zhuì)。
平生事。
此时凝睇(dì)。
谁会凭栏意。
(栏 通:阑) 行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
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10 .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上好美丽。
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孤烟:炊烟。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zhuì)。
平生事。
此时凝睇(dì)。
谁会凭栏意。
(栏 通:阑)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的天际,远远望去,款款飞行,好似列队首尾连缀。
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凝视征鸿,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行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
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10 .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
此时凝睇。
谁会凭栏意。
(栏 通:阑)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
这首词是王禹偁任长州知州时的作品。
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
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
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
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
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
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
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
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
如“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
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
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
最后,王词将“平生事”凝聚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
这首词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
词中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从思想内容看,此词对于改变北宋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起了重要作用,为词境的开拓作了一定的贡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黄冈竹楼记 文翻注译赏
村行 文翻注译赏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7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3 3、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9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
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万壑(hè)有声含晚籁(lài),数峰无语立斜阳。
晚籁:指秋声。
籁,大自然的声响。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qiáo)麦花开白雪香。
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
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原树:原野上的树。
原,原野。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7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3 3、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9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
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万壑(hè)有声含晚籁(lài),数峰无语立斜阳。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晚籁:指秋声。
籁,大自然的声响。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qiáo)麦花开白雪香。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
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原树:原野上的树。
原,原野。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7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3 3、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9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但却摆脱了案牍之劳形,可以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而偏远之地,美丽的大自然最能安顿迁客的心灵。
商州的自然美景带给王禹偁极大的抚慰,他曾在《听泉》诗里自嘲说:“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
时间久了,一方山水之美也就渐渐融化在他那颗诗心里,化作人与自然相谐的动人诗篇。
这首诗是他与商山的自然风景进行心灵对话的艺术结晶。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
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
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
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
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
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
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
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
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
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
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
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
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
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
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
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
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3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