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拼音:g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我国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多见,8-9月为发病高峰,青少年和壮年发病率高,80%为男性。患者夏秋季参加农业生产或家畜饲养、与疫水接触或新进人流行区,或进食被鼠污染的食品史。潜伏期2-20日,一般7-14日。 二、症状 多数患者病程为良性、自限性,类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治而愈。经10日以内的败血症期后,多数趋向恢复,少数于热退后1-5日进人后发症期。 (一)败血症期 各型发病3日内均有畏寒、发热、全身酸痛、衰弱无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和淋巴结肿大,常在3-10日后出现多系统损害。有类似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流感型,有大咯血为待征的肺大出血型,还有脑膜脑炎型、黄疸出血型和肾功能衰竭型。各型间症状常相互重叠并可相互转化。 (二)后发症期 在第1次发热退后1-5日,第2次发热,热度一般在38度左右,持续1-3日。眼后发症有全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神经系统后发症有时为本病唯一表现,周围神经损害有颅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脊神经根炎,脊髓损害有脊髓炎,脑损害有蛛网膜下腔出血。闭塞性脑动脉炎。两胫骨前皮肤出现结节样红斑,伴发热。 三、辅助检查 采血、脑脊液、尿液作钩体培养,或作动物接种具有确诊价值。也可作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或溶解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体。近年来有乳胶凝集抑制试验、反向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染色等检测抗原可作早期诊断。 四、并发症 少数病人可出现后发热、反应性脑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及眼的后发症。
治疗: [治疗] 一、一般及对症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进易消化饮食。保证水、电解质平衡。烦躁及出血者应给镇静剂,如安定10毫克,肌注,或异丙嗪25-50毫克,肌注。高热时物理降温。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循环障碍等表现时,应按有关疾病处理。肺大出血者除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K及其他止血药外,应保持气管通畅,吸氧,必要时输新鲜血。有明显肺出血、中毒症状严重或严重后发症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每日30-60毫克,或氢化可的松每日200-500毫克。 二、病原治疗 首选青霉素,应尽早使用。40万U,肌注,每日3-4次,疗程七日;用药同时或稍前给氢化可的松200-300毫克静滴。如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庆大霉素,每日16-24万U,分2次肌注;或四环素每日1.5-2克,分4次服用,疗程7日。 三、后发症治疗 后发热一般对症治疗,必要时可用短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眼后发症除眼科处理外,可局部或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神经系统后发症宜采用较大剂量青霉素C,每日240-1000万U,疗程10日,或氢化可的松100-300毫克,静滴;可用扩血管药及碘化钾;也可用神经营养和细胞激活药。抗钩体血清对同型或特殊血清群钩体有效,应与青霉素一起使用。
相关信息: [预后] 轻者多数可自愈;病情重者病死率较高。 [预防] 管理猪、犬,灭田鼠。易感者皮下注射钩体多价疫苗,每年2次,间隔7-10日。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为钩体病,是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因] 本病由致病钩端螺旋体引起。
传染源主要为田间野鼠的黑线姬鼠、家畜中的猪和狗和病人。
皮肤粘膜接触带菌宿主尿液污染的水,进食污染的饮食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jibing/1/927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