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见于女性和青、中年人,年龄在20-40岁之间,但老年人也可发病。 二、症状 多种多样,其中以心血管方面的症状较为突出。心悸、心慌,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常为刺痛或刀割样痛,为时数秒或持续数小时的胸闷、隐痛,一般与体力活动无关。多汗、手足冷、两手震颤、上腹胀、腹痛、尿频、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疲倦、失眠、睡眠不深或多梦、低热、食欲不振、头昏、头痛、肌肉痛。有心动过速等。 三、辅助检查 x线、心电图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了解本症的性质以解除顾虑,相信并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与家属或单位一起设法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避免各种容易引起病情加重的因素。进行运动锻炼。必要时用药物对症治疗,如镇静剂。心率加快者用美多洛尔25毫克,每日2-3次,口服;或阿替洛尔25毫克每日2次,口服。接受心理咨询,可用抗焦虑药,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症不影响患者寿命,但严重痛者长期处于病理状态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也称神经性血循环衰弱症、焦虑性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均无器质性病变。
[病因] 可能与体质、神经、行为、外周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
患者常为弱型神经类型,较抑郁和焦虑忧愁,在精神上受到刺激或工作较紧张时,往往不能适应于这种环境而易发病或使症状加重。
患者的家庭成员中可有神经官能症。
拼音:sh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发病主要在40岁以上,以65-69岁最多见。男女比例为1.5:1-2:1。 二、症状 食管癌的早期患者可无症状,或有咽下时异物感、胸骨后不适,中、晚期则有进行性咽下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呕吐。癌肿转移和压迫则出现相应的表现,喉返神经受压发生声音嘶哑,气管受侵犯后可出现呛咳。早期患者多无明显体征,中、晚期患者常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恶病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 三、辅助检查 x线钡餐、内窥镜、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手术治疗 早期切除可达根治效果。位于食管下段者切除率高,疗效较好。 二、放射治疗 适用于食管上、中段癌肿或不能手术者,可选用钴60或直线加速器。钴60治疗的适宜剂量为60~70G,,照射6-8周。 放射治疗不宜应用于中、晚期患者或伴有深溃疡和缩窄的患者。术前放射治疗可提高切除率和存活率,并能减少手术中癌肿的播散机会,剂量以30-40G,为宜,照射3-4周,而后休息2~8周再行切除术。 三、西药治疗 适用于手术后或不能手术者。可选用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争光霉素每次15-30毫克,静注,每周1-3次,总量300-500毫克为一疗程。5-氟脲嘧啶每次0.5~1克,静注,每周1次,总量10~15克为一疗程。丝裂霉素每次6-8毫克,静注,每周1~2次,总量40~60毫克为一疗程。噻替哌每次10毫克,每日1次,5日后改每周2次,总量200~300毫克为一疗程。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副作用。 四、中医中药 采用健脾补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结合应用抗癌中药辩证论治,具有提高免疫、抗癌并可减少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见穿、石上柏、蚤休、蜣螂、山豆根、丹参等。实践表明,冬凌草和冬凌草素对人体某些类型的食管鳞癌细胞有明显细胞毒作用、对多种动物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亦可选用。
相关信息: [预后] 症状出现后未经治疗的患者一般在5年内死亡。自70年代以来,预后显著改善。位于食管上段,病变长度超过5厘米,已侵犯食管肌层,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差,或有转移者预后不良。 [预防] 具体措施包括,防霉,粮食快收快晒,加强保管,吃新鲜蔬菜水果,改变不良的传统饮食习惯;去胺,用漂白粉处理饮水,使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减低,常服用维生素C以减少胃内亚硝胺的形成;施钼肥,用以避免蔬菜中亚硝酸盐的积聚;食管上皮细胞中度或重度增生者给粗制核黄素,并应纠正维生素A缺乏;对高危人群定期实施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组织学上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多见,腺癌少见。
我国男性食管癌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女性食管癌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
[病因] 确切的病因至今仍未完全明了,但可能与人们生活习惯、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
一、饮食因素与食管慢性刺激 食物粗糙、质硬,进食过烫、过快,饮用浓茶、烈酒,摄食辣椒、蒜、醋等刺激性食物及吸烟等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缺乏营......更多
拼音:chang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溃疡型和增生型。 二、症状 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且常与肺结核等肠外结核并存。急性进展期常有不同程度发热、盗汗、腹痛、腹泻等症状。腹痛大多位于右下腹部,疼痛性质一般为隐痛或钝痛,多于进餐后发作。粪便呈糊状,每日排便2-4次不等,一般无脓血或粘液,可以腹泻与便秘交替。溃疡型肠结核多有右下腹部及腹中部压痛,增生型者右下腹可触及肿物。 三、辅助检查 血沉快,结核菌检查、培养或动物接种阳性X线钡灌肠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增加营养。 二、抗痨药物治疗 一般采取联合疗法,称标准抗痨治疗,效果好,但疗程在1-1年半。为使患者早日康复,防止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多采用短程抗痨治疗。可予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4个月,然后用异烟肼和利福平4个月。或先用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2个月,然后用异烟肼和利福平4个月。或先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2个月,然后用异烟肼和利福平4个月。 或先用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2个月,然后用异烟肼和利福平7个月。 三、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 小肠瘢痕性梗阻;回盲部或结肠增殖型结核;急性肠穿孔;肠瘘形成;不能除外癌肿;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抢救不能止血者。 (二)手术方式 回盲部结核可作回盲部切除,回横结肠吻合术。若病变广泛粘连不能切除并有梗阻者可作回肠结肠侧侧吻合术。小肠结核可切除病变肠段。作端端肠吻合术。
相关信息: [预防] 应着重肠外结核特别是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使痰菌尽快阴转。肺结核患者不可吞咽痰液,注意饮食卫生。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多数继发于肠外结核。
[病因] 肠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
主要是经口感染,患者多有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因经常吞下有菌痰液而致本病。
经常和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共餐,忽视餐具消毒隔离也可致病。
肠结核也可由血行播散引起,见于粟粒型结核或由腹腔内结核病灶如女性生殖器结核直接蔓延引起。
当入侵的结核杆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大,并有人体免疫功能低下。
肠功......更多
拼音:ti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分为Shy-Drager综合症、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及症状性直立性低血压。 二、症状 (一)Shy-Drager综合症 发病年龄为37-75岁,男性较多。起病隐匿。直立性低血压是最突出的表现,卧位时血压正常,直立时血压显著下降,但脉搏不变,有头昏、眼花、无力,甚至晕厥。伴出汗异常、头晕、尿频、尿急、尿潴留或失禁、腹泻或便秘、皮温异常及霍纳症等。可有静止性震颤、齿轮样肌张力增高,联合动作及姿势反射减弱。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或有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言语欠清等。病情进行性加重,晚期卧床不起,精神衰退,病后10余年死亡,多死于恶液质及继发性感染。 (二)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无其他神经病损。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基础水平低,静注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异常增高。 (三)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即症状性直立性低血压,是各种疾病所致的直立性低血压。
治疗: [治疗] 一般无其他症状者不需治疗。从床上坐起或下地前先活动双腿几秒钟,再缓慢站立,卧床时使床头稍高于床尾15-20度。穿有弹性的紧身裤和弹力长袜。药物治疗可用盐酸麻黄素,每次25毫克,每日3-4次;或利他林每次10毫克,每日早、午各1次。严重者可试服强的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直至不出现症状,体重明显增加时减量维持。
相关信息: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自卧位改变为直立时、血压骤降,出现头晕、眼花、无力以至晕厥等脑缺血症状。
[病因] 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的原因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有脊髓炎、脊髓钱脊增空洞症、脊髓出血、格林-巴利综合症、亚急性联合变性及多发性硬化等;
代谢性疾病有糖尿病血紫质病和维生素B1缺乏等;
内分泌疾病有肾上腺、垂体及甲状腺疾病;
药物所致者包括安定剂、氯丙嗪、强利尿剂及降压药等。
拼音:zhou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分为低血钾型、正常血钾型和高血钾型。我国以低血钾型最常见。 二、病史 青年期起病多见,男性发病率高,有反复发作的短时肢体软瘫史,或有家族史。 三、症状 常在半夜或清晨起病,某些人因饱餐、剧烈活动、寒冷和情绪激动等诱发。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软瘫,多从双下肢开始,继而累及上肢、躯干和颈肌,偶见限于某一肌群。个别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肌瘫痪和心律失常。发作初期常有多汗、口干、少尿、便秘和肌肉酸痛,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一般持续几小时至几天,发作间歇期如常。中年以后发作次数渐趋减少,以至停止。 四、辅助检查 血清钾测定、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低血钾型发作时给予钾盐治疗。氯化钾片每次5-15克,或每小时口服10%氯化钾30毫,至症状好转为止。病情严重者可用5%甘露醇为稀释液静脉补钾,避免使用葡萄糖或盐水稀释。
相关信息: [预防] 预防发作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过劳、饮酒及寒冷等诱发因素。禁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发作频繁者可服用乙酸唑胺,每次250毫克,每日4次。
周期性麻痹是以发作性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病因] 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拼音:duo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常呈亚急性起病,逐渐进展,病情多波动,少数急性或慢性起病。发病以40-60岁女性多见。 二、症状 肌肉损害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四肢近端肌肉无力。最早为晨起双侧后肌带及骨盆带肌肉力弱。急性发作者肌肉疼痛或压痛常见,上肢肌痛较下肢明显,进一步发展可波及颈肌、咽喉肌、甚至呼吸肌。面肌及眼外肌较少受累。肌无力较肌萎缩明显,肌张力减退,腱反射低,心肌受损者可有心功能障碍。可有发热、盗汗、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肢端雷诺现象。 三、辅助检查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醛缩酶及谷草转氨酶,肌红蛋白、肌电图检查,肌肉活检可帮助诊断。
治疗: [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强的松60-100毫克,隔日口服,症状缓解后可减量、维持。大剂量激素治疗6-8周无效时可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及氨甲喋呤。辅助治疗如苯丙酸诺龙或丙酸睾丸素,每次25毫克,肌注,每周3次。重者可用血浆交换疗法。还可用抗淋巴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胸腺切除及全身放射治疗等。
相关信息:
多发性肌炎为一种结缔组织疾病,部分患者伴有皮肤损害,称为皮肌炎。
参见皮肌炎有关部分。
[病因] 本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拼音:man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二、症状 (一)慢性迁延性肝炎 简称慢迁肝。有确诊或可疑的急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史,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病情较轻,可有肝区痛和乏力,并有轻度肝功能损害或血清转氨酶升高。不够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经肝活检符合慢迁肝的组织学变化。 (二)慢性活动性肝炎 简称慢活肝。既往有肝炎病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迁延超过半年而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便清等。肝肿大,质地中等硬度以上,可有蜘蛛痣,肝病面容,肝掌或脾肿大。肝外表现有关节炎、肾炎、脉管炎、皮疹或干燥综合征等。血清ALT活性升高,伴肝功能异常。可作免疫学检测如IgG、IgM、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细胞膜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循环免疫复合物,若阳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肝活组织检查符合慢活肝的组织学变化。 三、辅助检查 见急性肝炎。 四、并发症 常见的有胆道炎症、胰腺炎、胃肠炎、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心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和过敏性紫癜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活动期患者与急性肝炎者相同,非活动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手术、感染、药物及妊娠均可诱使肝病加剧,应予避免。饮食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适量脂肪,食物要新鲜,易于消化,以少食多餐为佳。 二、药物治疗 近年来治疗慢性肝炎有抗病毒药、免疫调节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维生素类 应用复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C,有恶心呕吐者加用维生素B6,食欲差或贫血者用维生素B12,有出血倾向者肌注维生素K。肝泰乐每次0.1-0.2克,每日3次。益肝冲剂每次1-2袋,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有ALT升高者可予维生素C300毫克,静滴;或益肝灵片每次2-4片,每日3次;其他如五味子、精制垂盆草、肝炎灵、联苯双酯等均可使用。 (二)抗病毒药 分三级治疗。第一级为聚肌胞每次2mg,每星期3次;或胸腺肽每次120毫克,肌注,每星期3次;或冬虫夏草每次1-2克,每日3次;或冬虫夏草脂质体每次10毫升,每日3次。第二级在一级治疗无效时使用,常用猪苓多糖每次40毫克,肌注,每日1次;或乙肝疫苗每次20微克,肌注;可加用免疫核糖核酸每次2-5毫克,肌注。第三级应在对第一、二级治疗无效者使用,常用药物有干扰素300-600万单位隔日1次,疗程为半年至1年;阿糖腺苷或磷酸阿糖腺苷每日10毫升/千克,静滴;或无环鸟苷每日15-45毫克/千克,静注或静滴。 (三)免疫调节药 有免疫核糖核酸、IL-2、自体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LAK)细胞和卡介苗加潘生丁。D-青霉胺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伴肝硬化趋向者。秋水仙碱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有纤维化倾向,对其他治疗无效者、还有猪苓多糖、甘草甜素、肝炎灵注射液等。
相关信息: [预后] 慢性迁延性肝炎一般预后良好,仅少数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预后较差,大部分转为肝硬化,小部分转为肝细胞癌。 [预防] 同急性肝炎。
同急性肝炎。
由急性肝炎转变而来,急性乙型肝炎约10%,急性丙型肝炎约50%转变为慢性。
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三型肝炎。
拼音:yu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和慢性淤胆型肝炎。 二、症状 (一)急性淤胆型肝炎 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断,肝炎病毒有关抗原抗体检测阳性。黄疸色深而持续时间长,但消化道症状轻、ALT上升幅度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不明显,梗阻性特征持续三个星期以上。肝组织活检符合急性淤胆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 (二)慢性淤胆型肝炎 主要见于慢活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多有HBV和HCV现症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有梗阻性黄疸且持续时间长达3星期以上。肝活检符合慢活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组织学改变,并有淤胆型肝炎的形态学特征。 三、辅助检查 同急性肝炎。
治疗: [治疗] 一、退黄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适于HBSAg阴性的急性及慢性淤胆型肝炎,强的松每日30-40毫克,苯巴比妥每日90-180毫克,分3次口服。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胰高血糖素1克与正规胰岛素10U,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内静滴,每日2次。熊去氧胆酸每日500毫克,对急性淤胆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二、止痒治疗 消胆胺每日6-15克,分3次口服。氢氧化铝每日8-15克,分3次口服。抗组胺药、安定药可配合上述药物使用。
相关信息: [预后] 急性淤胆性肝炎预后较好,慢性淤胆性肝炎容易转变为胆汁性肝硬化,预后较差。 [预防] 同急性肝炎。
拼音:bi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当地有本病流行,有进食不洁及与患者密切接触史。婴幼儿或儿童发病率高。 二、症状 起病急,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腹泻多为水样便,一般持续1-2星期后缓解。可有低至中度发热、头痛、周身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重症腹泻患儿有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三、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电镜或免疫电镜从粪便中检出病毒颗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放射免疫法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用PCR法检测病毒核酸均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轻症患者给予口服补液盐即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日服补液配方为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及葡萄糖20克,加水至1升。重症患者尤其是幼儿、体弱、脱水的患者应及时补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禁用抗生素,因可致肠道菌群失调。可酌情补充肠道正常细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近年用粗制分泌型IgA口服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 [预防] 防止水源和食物被带病毒的粪便污染。
病毒性胃肠炎是指由各种病毒导致的胃肠道炎症。
[病因] 本病可由多种病毒所引起,最常见者为轮状病毒、诺沃克样病毒,其他病毒如肠腺病毒、星状病毒和嵌杯状病毒也可作为病原。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5岁以下儿童占90%以上,1岁以下婴儿最多。1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最多,我国以7-8月份发病最多。呈散发或小流行,当地有本病发生,未经有效的自身免疫而有患者接触史。其潜伏期3-35日,平均5-14日。 二、症状 典型者有三期经过。前驱期有发热及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胃肠炎症状,持续1-2日。前驱期症状消失后1-4日进入瘫痪前期。瘫痪期呈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最常见于四肢,尤其以下肢多见,还可见于躯干肌群,可有延髓呼吸中枢受累或血管运动中枢受损。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特异性IgM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检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体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吸人性肺炎、肺不张、泌尿系感染、高钙血症及泌尿系结石。
治疗: [治疗] 本病无特殊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一、前驱期和瘫痪前期治疗 卧床休息,避免疲劳,注意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肢体疼痛者可适量用镇痛、镇静剂或热敷以增加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可用50%葡萄糖及维生素C静注;进展迅速者用丙种球蛋白肌注;症状严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日1-1.5毫克/千克,每日1次,用3-5日。 二、瘫痪期治疗 将肢体置于功能位,防止外伤、烫伤。他巴唑每日0.1-0.2克/千克,顿服;加兰他敏每日0.05-0.1毫克,肌注,每日1次;新斯的明每日0.02-0.04毫克/千克,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B1、B12。便秘或尿潴留者给予灌肠和导尿。咽肌麻痹者清除气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呼吸道感染者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注意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三、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主要是功能恢复治疗:体温降至正常、肌痛消失、瘫痪停止发展时,即可开始针刺、主动或被动运动、理疗和按摩,以促进瘫痪肌肉恢复。 四、后遗症期治疗 要根据肢体畸形的特点、性质及年龄,酌用矫形手术治疗。顽固后遗症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并坚持不懈,以免肌肉萎缩,加重畸形。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多为5%-15%,主要死因为呼吸肌麻痹和延髓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严重病例可留有难以恢复的后遗症。 [预防] 多采用口服减毒活疫苗糖丸,出生后2个月开始服用,每间隔1个月,依次服用单价糖丸各一粒。亦可每次服用三价糖丸一粒,共3次,每年服一疗程,连续两年,7岁再服一疗程以加强。密切接触者应用丙种球蛋白每次0.3~0.5毫升/千克,肌注,每月1次,连用2月。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它属肠道病毒。
传染源为各型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粪-口为主要传播方式,如污染的水、食物、手及玩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