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冬春季多见,可呈散发或流行,多发生于儿童。 二、症状 (一)典型流脑 约占90%。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淤点或淤斑,脑膜刺激征,重者惊厥或昏迷。婴幼儿表现为囟门隆起,张力增高。2-5日后进人恢复期。成人可仅表现为慢性脑膜炎双球菌性败血症。 (二)暴发型流脑 少数患者呈暴发经过,中毒症状明显,意识障碍严重,淤斑融合成片,很快进入休克,多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可正常。 (三)脑膜脑炎型流脑 表现为严重脑实质损害,惊厥反复或持续出现,迅速进入昏迷,锥体束征常阳性,严重者可出现脑疝。 三、辅助检查 咽拭子及血培养,皮肤瘀点或脑脊液沉淀涂片染色镜检,脑脊液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合并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流质软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高热者应给予物理降温或退热药。烦躁不安或惊厥者可予鲁米那0.2克,或安定10毫克,肌注,或口服10%水含氯醛10毫升。 二、抗菌治疗 青霉素每日20-40万U/千克,分次静滴。磺胺嘧啶每日四克,分4次口服或静滴,首剂加倍,与等量碳酸氢钠合用,联用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每日4-6片,分2-3次口服,5-7日为一疗程。氯霉素每日1-2克,分4次口服或静滴。也可用头孢噻肟等。 三、防治并发症 暴发型中毒症状有休克趋势者可应用氢化可的松每日300-500毫克,疗程2-3日,休克纠正后停药。积极抢救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脑炎型所致的脑水肿、呼吸衰竭等。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普通型预后良好,暴发型病死率较高,小于1岁的婴幼儿及老年人预后差。部分病人可遗留耳聋、失明、动眼神经麻痹、肢体瘫痪。癫痫或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预防] 病人隔离治疗。易感者皮下注射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体菌苗0.5毫克,可预防发病,或采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作药物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病因] 本病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
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咳嗽、喷嚏、说话时通过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
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该菌由鼻咽部粘膜侵入血流产生败血症,部分细菌侵入脑脊髓膜产生化脓性炎症。
拼音:hui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及蜱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两类。 二、发病 冬末春初为虱传回归热流行季节,潜伏期2-15日,平均7日。4-8月是蜱传回归热流行季节,潜伏期4-9日。在流行地区、虱类蜱类滋生场所旅居史。 三、症状 (一)虱传回归热 起病多急骤,患者突然畏寒、寒战、高热,体温达38.5-40度,大多呈稽留热。发热持续6-7日,体温骤降进入间歇期。间歇期患者常大汗淋漓,甚至虚脱。一般间歇9日左右以上症状又复发,但病情较轻,热程较短。可有鼻衄,牙龈出血,呕血,皮肤出血点及淤斑等。重者神志不清、谵妄、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甚至出现黄疸和肝脾肿大。 (二)蜱传回归热 蜱叮咬处有紫红色皮疹,中央隆起,抓破则继发感染,并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发作症状大致类似虱传回归热,但症状较轻,热程较短,复发次数较多,热型较不规则。病后期常出现眼及神经症状,如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和脑脊髓受累表现。 四、辅助检查 血液、脑脊液及骨髓检查螺旋体可助诊断。 五、并发症 最常见的为肺炎,还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中耳炎、腮腺炎、关节炎,偶见脾破裂出血和脑炎、脑膜炎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给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酌情补液。毒血症严重者可短期内给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药物治疗 四环素为首选药,每日2克,分4次服,连服5日后减半量,继续服用5日。10岁以下儿童及孕妇禁用四环素,可改为红霉素。不能口服者静滴给药。强力霉素0.2克,1次性顿服有效。治疗前可口服强的松或静注氢化可的松。
相关信息: [预后] 儿童患者预后良好。病死率约2%-6%。 [预防] 虱传回归热应灭虱,患者隔离;蜱传回归热应防鼠灭鼠,防蜱灭蜱。
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
经虫媒传播,即虱传及蜱传。
在虱传回归热中患者是传染源,在蜱传回归热中鼠是主要传染源。
拼音:yi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儿童占90%。多见于夏秋季,常在集体机构如军队、幼托所呈小型流行,并有家庭聚集性。潜伏期为4-14日,平均为10日。 二、症状 (一)急性腹泻 多见于免疫功能健全的儿童、青年及旅游者。主要为水样腹泻,出现水样蛋花便、黄色粘液便、绿色水样便和黄色稀便,少数伴脓血或有恶臭,每日4-10次,且昼少夜多、,常伴恶心、呕吐、腹痛、腹鸣、食欲减退、发热及头痛等。 (二)慢性腹泻 多见于免疫功能缺损者。通常症状多,病情重且持续时间长。有的表现为持续霍乱样水泻,失水量一般每日3-6升,可导致循环衰竭而死亡。尚有厌食、腹痛、恶心、全身无力、低热及营养不良等。 (三)肠外表现 在免疫功能缺损患者中偶有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出现慢性咳嗽、呼吸困难等。胆道感染包括急性及坏疽性胆囊炎等。 三、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肠组织活检、血清学检测对诊断有所帮助。
治疗: [治疗] 免疫功能健全患者一般无须药物治疗,急性腹泻次数较多者应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大蒜素20-40毫克,口服,每日3次,6日为一疗程。免疫功能缺损者患本病,必须用药物治疗。一般选用螺旋霉素每日1-2克口服,两星期或更长时间可有效。腹泻严重者可适当应用复方苯乙哌啶或苯哌酰胺。近来有人采用注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转移因子及口服高效价免疫的牛初乳有效。
相关信息: [预防] 有腹泻疾病的幼龄动物,尤以小牛、小山羊应用10%甲醛溶液、5%氨水均能使卵囊的感染力消失。加热65度以上30分钟或零下70度低温均可破坏卵囊的感染性。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对污染用具应加热杀虫。
隐孢子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我国自1987年发现本病以来,已陆续报道了600例以上。
[病因] 本病由隐孢子虫引起。
农村以小牛为主要传染源,城市以小狗、小猫为传染源,病人也是传染源。
多通过污染的食物、用具和人际间接触而经口腔、空气飞沫等感染。
拼音:he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潜伏期较长,多在3-6个月,短者可不到1个月,长者可达数年。有中华白蛉叮咬史。 二、症状 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肿大、色素沉着,部分可出现双峰热,鼻衄和牙龈出血。脾脏肿大,通常病后2个月脾脏可达肋缘下,3-4个月至肋缘与脐水平线之间,5-6个月接近脐线,且质地渐变硬,无明显压痛,晚期可伴脾功能亢进。营养不良及色素沉着,1-2年后患者极度消瘦,显著贫血,可有营养不良性水肿,面额部、口角皮肤及颊粘膜有色素沉着,晚期可有黄疸及肝硬化。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可帮助诊断,必要时做脾穿刺涂片查找利杜小体。 四、并发症 黑热病晚期可继发肺炎、齿龈溃烂及走马疳等细菌感染。还可合并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发热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并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严重贫血者可多次小量输血。 二、药物治疗 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为首选药,常用6日疗法,成人总量90-120毫克/千克,儿童150-180毫克/千克,平均分成6次缓慢静注,每日1次。未愈者于第一疗程结束后半个月采用8日疗法,并将用药剂量增加1/3,可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抗锑患者可采用戊烷脒或羟二脒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及时治疗,病死率可小于1%,但可复发,复发率达7%。有并发症者预后差。 [预防] 在流行区白蛉繁殖季节前,普治及根治病人。山丘地带及时查出病犬,捕杀并掩埋。敌敌畏、敌百虫、二二三或溴氢氯酯喷洒灭白蛉。个人防护用蚊帐或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涂皮肤,以防白蛉叮咬。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病因] 本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传染源是患者及病犬,中华白蛉是我国部分地区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雌蛉夜晚叮咬吸血传播。
少数也可经口、破损皮肤、胎盘或输血传播。
拼音:xun
症状: 一、寻常疣 中医称千日疮,俗称"刺瘊"。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手、足部。皮损初为米粒至豌豆大圆顶丘疹,角化明显,质硬。以后呈乳头样增生,表面有棘状突起,呈灰黄或污褐色,有压痛。发生于甲缘者称甲周疣,发生于颈部、眼睑或颌部的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称丝状疣,部分皮损呈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称指状疣。
治疗: 皮损稀发者可冷冻、电灼、激光治疗,皮损多发者用中药木贼、银花各30克,香附20克,乳香、没药各15克,煎浓汤擦洗患处,每日2-3次。
相关信息:
疣是一种良性赘生物。
常见的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
本病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
为直接接触传染,也可经污染物间接传染。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如恶性肿瘤、肾移植和外伤是引起疣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
拼音:ji
症状: 可于淋巴回流所属区域找到原发感染灶。早期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并可推动。后期发生淋巴结周围炎,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不易推动,且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明显。可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减退等。不及时治疗感染可继续发展形成脓肿,也可向血液播散引起败血症。
治疗: 治疗原则基本同急性淋巴管炎。及时处理原发病灶,控制感染来源。局部可采用50%硫酸镁溶液热敷和外敷抗菌药物。脓肿形成,出现波动者应切开引流。有全身症状者应适量应用抗菌药物。
相关信息:
急性淋巴结炎是化脓性感染经淋巴管蔓延或扩散至所属区域的淋巴结而引起。
较常见。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如上肢、乳腺、胸壁、背部及上腹壁感染引起腋窝淋巴结炎,下肢、下腹壁、会阴等处感染引起的腹股沟淋巴结炎,头面部、口腔、颈部感染可引起颌下及颈部淋巴结炎等。
拼音:ma
症状: 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特殊皮肤损害和神经病变。按五级分类法(不包括未定类)有如下表现。 (一)皮肤损害 1.未定类:常仅有一到两块不对称分布的浅色斑或淡红斑,边缘清或不清,无浸润和鳞屑。 2.结核样型:为少数斑疹或斑块皮肤损害不对称,境界清楚,边缘高出皮面,向外扩延形成环状或半环状,表面粗糙,有鳞屑。 3.界线类偏结核样型:皮疹数目稍多,呈红色或暗红色,边界清楚,表面粗糙,分布倾向不对称。 4.中间界线类:皮疹多样化,环形不规则,一侧边清,另一侧不清,皮疹呈红白相间的环形或多环形斑块,有浸润现象,有时较大浸润斑块四周散在分布小形浸润性斑块,称"卫星状"皮疹。 5.界线类偏瘤型:皮疹较小而多,有斑疹、丘疹、斑块、结节及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倾向对称分布,表面光滑,多呈黄褐色或茶褐色,边界多不清楚。 6.瘤型:有多数浸润性斑块和结节呈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油样光泽,分布对称,边缘不清,可相互融合。眉毛外1/3脱落,严重者头发、眉毛全脱光。面呈酗酒样。皮肤浸润肥厚,布满多数结节,鼻头及后部、耳垂红厚变大,外观如"狮面"。双小腿可出现鱼鳞样或蛇皮样损害。 (二)神经病变 1.感觉障碍:各型麻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初期即有感觉过敏如蚁行感,继而失去冷热觉、痛觉和触觉,随病情发展出现感觉减退或麻木,重者被刺伤、割伤、烧伤而无任何感觉。 2.神经粗大:为本病的重要特征。结核样型神经受累较严重,多呈神经粗大、梭状、结节或条索状,检查耳大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易于发现。易于出现畸形,如患侧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尺神经受累形成"爪"形手,正中神经受累可致"猿"手,桡神经受累可致垂腕,面神经受累形成"兔"眼。 二、麻风反应 不论治疗与否,突然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症状活跃,原有的皮损或神经损害炎症加剧,又出现新的损害,严重时出现结节坏死,有的发热高达四十度,白细胞增多等,称为麻风反应。 三、辅助检查 疑为本病者应进行麻风杆菌检查、组胺试验、出汗试验、麻风菌素试验发光麻风抗体吸附试验、麻风杆菌单克隆抗体测定、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 一、联合化疗 应采用抗麻风联合化疗。治疗必须足量与规范化,加强治疗后观察与监测,注意每种药的毒副作用。除下述药物外,丙硫异烟胺、甲氟哌酸和氟嗪酸、米诺环素、桥环类抗生素等。 (一)多菌型麻风 利福平600毫克,口服,每月1次。氯苯吩嗪300毫克,口服,每月2次,或每日50毫克,口服。氨苯砜每日100毫克,口服,疗程至少24个月。 (二)少菌型麻风 利福平600毫克,口服,每月1次;氯苯砜每日100毫克,口服,疗程6个月。 二、麻风反应的处理 氯苯吩嗪最适用于表现为结节性红斑的麻风反应,每日100-200毫克,分两次口服。反应停一般对瘤型麻风的反应效果好,每日200~400毫克,控制症状后递减为每日50~100毫克。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每日30"40毫克,分2次口服;症状好转后渐减量停用;或氢化可的松25毫克,加入0.5%普鲁卡因10~20毫升内,在疼痛神经干周围局部封闭,每周2-3次。
相关信息: 学习麻风防治知识,麻风杆菌阳性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可接种卡介苗进行免疫预防,预防性服药可用氯苯矾每日50毫克。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侵犯周围神经、皮肤、粘膜、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晚期常致肢体畸形和残废。
[病因] 本病由麻风杆菌引起。
麻风患者为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染途径,该菌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机体,或经飞沫传染。
拼音:to
症状: 一、症状 (一)黄癣 损害先在毛发根部发生炎性丘疹或黄色点状皮疹,渐扩大增厚,形成粘着性厚痂,中心微凹,边缘翘起成蝶状,有断发穿出,有鼠屎臭味,称黄癣痂,新鲜的为硫黄色,陈旧的为灰黄色或灰白色。病发干枯、失去光泽,长短不一,易于拔出,发际处一般不受侵犯,有正常发带。可形成萎缩性瘢痕,造成永久性脱发。自觉剧痒,常伴许多血痂,也可侵犯其他部位皮肤。 (二)白癣 头皮有数片圆形灰白色鳞屑斑,可渐扩大或融合。病发无光泽,灰白色,距头皮2-5毫米折断,根部有白色菌鞘,易拔出。慢性病程,青春期大多自愈。 (三)黑点癣 损害初起为局限性点状红斑,渐扩大成鳞屑斑,边缘清楚。病发出头皮即断,呈黑点状,自觉瘙痒。 (四)脓癣 白癣和黑点癣可并发脓癣,系由羊毛状小孢子癣菌引起。初为毛囊和毛囊周围炎症,以后发展成为无痛性有波动的脓肿,愈后形成瘢痕。 二、辅助检查 滤过紫外线灯检查、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可助诊断。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为防止交叉感染,患儿污染的帽子、衣物要随时煮沸消毒。家庭和集体中的患儿应同时治疗,及时对患病宠物进行外理。头癣的治疗应彻底,治愈患者每十五日复查4次,连续3次真菌检查阴性方为治愈。 二、全身治疗 灰黄霉素儿童每日15-20毫克/千克,成人每日600毫克,分3-4口服,连用20日;或酮康唑成人每次0.2克,每日1次,儿童每日5毫克/千克,连用20日;或伊曲康唑成人每次0.2克,每日两次,儿童每日o.1克,每日1次,连用4~6星期。 三、局部治疗 每日睡前用温肥皂水洗头1次,外涂2.5%碘酊;白天外涂硫黄水杨酸软膏或5%~10%硫黄软膏,连用2个月。小片病灶用人工拔毛法治疗,将病发全行拔除,拔除范围应扩大到周围正常头皮3-4厘米。
相关信息: 发现患者应及时治疗、及时处理有可疑癣病的宠物、注意托儿所、小学校、理发店等的卫生。
头癣是侵犯头皮和毛发的浅部真菌病。
常见者有三种,即黄癣、白癣和黑点癣。
黄癣由许兰黄癣菌引起,白癣由小孢子菌及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黑点癣由紫色毛癣菌及断发毛癣菌引起。
头癣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癣的猫、狗等动物传染,不洁的理发器具也是主要传染途径,共用帽子、枕巾及梳子等也可引起本病。
拼音:shou
症状: 一、发病 本病夏重冬轻,成人多见。 二、症状 共同特点为皮疹开始常单侧发生,以后可传染至对侧。可分为三型。 (一)水疱型 常发生于掌、跖,其次为指(趾)间及侧缘。皮疹初为米粒大小厚壁水疱,以后变成绿豆至黄豆大小,不易破,疱液开始清澈,以后混浊,部分水疱融合成多房性水疱,疱破后露出红色湿润面,部分水疱可自行吸收,脱屑自愈,自觉瘙痒。 (二)擦烂型 常发生于第3-5指(趾)间,初为红斑,以后角质层浸软发白,剧痒。因搔抓和摩擦露出红色糜烂面,少许渗出,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等。 (三)鳞屑角化型 常发生于掌、跖、足跟部。角质层增厚,可为淡红色,表面有鳞屑。夏季常伴少数水疱,冬季气候干燥时足跟部多有皲裂,瘙痒较轻。 三、辅助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为了减少复发,平日勤洗脚,不穿胶鞋,不随便乱用拖鞋。 二、局部治疗 外涂2%克霉唑霜、益康唑霜、酮康唑霜(皮康王霜)、特并萘酚霜。联苯苄唑霜(美克霜、孚琪霜)、咪康唑霜(达克宁霜),每日2次。水疱型可外涂癣霜或复方土槿皮酊治疗。擦烂型禁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液浸泡,然后外涂2%克霉唑软膏等,渗液多。有感染者用3%硼酸溶液或0.1%雷夫奴尔溶液进行湿敷。鳞屑角化型外涂复方硫黄水杨酸软膏、5%硫黄软膏等。 三、全身治疗 严重患者伊曲康唑每次o.2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7~28日。
相关信息:
皮肤癣菌侵犯手掌、足跖和指(趾)间平滑皮肤所引起的感染分别称为手癣和足癣。
多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
絮状表皮癣菌引起,通过接触传染所致。
拼音:ti
症状: 一、发病 夏季多见,成年男性较多。 二、症状 (一)体癣 皮疹为红色丘疹或丘疱疹,以后扩展成鳞屑性暗红色斑片,中心炎症轻微或只有色素沉着,边缘隆起有丘疹、脓疱,融合在一起成堤状,边界清楚,成圈向外扩展。皮损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者并发的体癣,皮疹常泛发,呈大片状,自觉瘙痒,长期搔抓可有苔藓样变。 (二)股癣 皮疹表现与体癣基本相同,初起单侧发生,以后可传染至对侧。由于皱褶部位多汗、潮湿、易受摩擦,皮疹炎症较重,瘙痒剧烈。 三、辅助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治疗: 局部外涂2%克霉唑霜、益康唑霜、酮康唑霜(皮康王霜)、特并萘酚霜、联苯苄唑霜(美克霜、孚琪霜)、咪康唑霜(达克宁霜),每日2次。损害广泛者选用伊曲康唑每次0.2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7-14日。
相关信息:
体癣是一种发生于平滑皮肤上的浅部真菌病。
发生于股内侧、会阴、臀部者称股癣。
病原菌同手癣。
常由手癣传染而来,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癣家畜或间接接触污染的衣物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