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逝世
丁玲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她的一生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她在23岁时写出了《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出“五·四”运动 后觉醒的知识青年的痛苦与追求,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1930年,丁玲加入“左联”。
她创作的《韦护》、《水》、《母亲》等作品,丰富了左翼革命文学创作,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
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左翼文学运动 ,丁玲的伴侣和战友、共产党员胡也频被杀害。
面对严酷的白色恐怖,丁玲勇敢地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发展革命文艺做了大量工作。
为此,丁玲遭到国民党特务绑架。
后来在党的帮助下,丁玲奔赴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欢迎。
这是丁玲革命生活和创作的新开端。
是她,担当起陕北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文艺协会主任的重任,用她的笔,为党助力;
是她,在战争年代里,写下第一批赞颂红军将领的作品,刻画出左权、彭德怀的英雄形象;
是她,组织并领导“西北战地服务团”,直接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服务。
在祖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广大土地上留下了她的足迹,也留下了她的许多著名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其中反映华北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
全国解放后,丁玲致力于新中国的文艺领导工作和编辑工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1955年和1957年,丁玲先后被错误地划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
“文革”中又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曾被关进监狱。
丁玲是受“左”的错误的迫害时间较长、创伤很深的作家,但是她对党始终具有坚强的信念。
她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对党不失去希望。
”建国后,丁玲曾三次捐款,表达她对党对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1951年6月,丁玲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捐款1200余万元旧币。
1952年6月,她将荣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共5万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儿童福利部。
1975年春,丁玲获释后被安排到山西农村。
她和丈夫陈明将补发的工资捐献出1万元,用于农村生产建设。
1986年3月4日,丁玲逝世。
丁玲在她82年的人生旅途上,历尽坎坷,为人民留下一大笔精神财富。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today/1/195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