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成立
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是国际气象组织,它是在1873年第一届国际气象大会上创建的非政府机构。
1947年在华盛顿召开有45个国家和30个地区气象组织机构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决定把国际气象组织改组为政府间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并且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
195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
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设置气象台、站、网方面的国际合作,以进行气象、水文及与气象有关的地球物理观测;
促进建立气象情报快速交换系统,促进气象观测的标准化;
推广气象学应用于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
促进气象部门与水文部门间密切合作;
鼓励并协调对气象及有关领域内的研究和培训。
195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世界气象组织作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决定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要求世界气象组织的成员国届时举行各种方式的庆祝活动,并且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要讨论一个主题。
1990年的这一天,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成立40周年,在总部日内瓦举行了一次特别纪念活动。
世界气象组织成立45年来,成员已发展到一百六十多个,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就。
从1957年开始的全球臭氧观测系统,经过30年艰苦的协调和标准化的观测,终于促成许多国家在1987年签订了关于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63年建立的世界天气监视网是世界气象组织的骨干计划。
世界天气监视网把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用统一规范、统一的技术政策联合起来,形成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情报网。
尽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差异,但网络的形成促进了各国间的互补。
世界气象组织的工作为减少全球自然灾害的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提供的“气象和水文服务”不仅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还在经济各领域创造了无法估计的价值。
世界气象组织在促使各国气象部门合作的同时,还在世界性组织机构间做了大量协调工作。
他们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等机构协同,在气候变化方面为众多国家的决策者提供依据,推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政策措施出台。
当前,环境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此,世界气象组织从1988年开始展开大量工作,对气候变化进行科学评价、影响评价和对策研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
为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许多国家已取得共识:发达国家应在资金、技术上更多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限制污染的关系。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today/1/221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