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使用自主研制的公用平台 “实践五号”卫星圆满完成任务
1999年8月8日,装有我国自主研制公用平台的小型卫星“实践五号”,自1999年5月10日升空以来,正常运行90天,圆满完成任务,获得大量数据以及许多成果。
发射小卫星是80年代以来国际卫星的发展趋势。
据介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设计、研制的“实践五号”,重300公斤,体积为1.2立方米,在距地面87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
“实践五号”首次装有我国自主研制的CAST968型公用平台。
这种平台为由卫星带入太空的科学实验仪器和设备提供有效的服务。
这使我国研制的卫星进入国际卫星的模块化、小型化、集成化基本趋势的行列。
我国只花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设计、研制“实践五号”。
据“实践五号”用户的中国科学院介绍,“实践五号”小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空间单粒子测量及其对策研究和空间带电粒子环境与剂量的测量;
对航天器S波段高速数传发射机及大容量固态存储器进行在轨试验;
进行流体科学实验。
当前,利用空间环境,生产地面所无法生产的材料,给人类新材料的生产带来了曙光。
用浮区法生长晶体材料是在空间材料制备中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
“实践五号”首次进行空间微重力流体科学实验,观察到低重力条件下的大量未知现象。
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微重力流体科学实验,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在卫星上实行如此复杂的实验。
据了解,“实践五号”在主要任务完成之后,仍将继续留轨,进行其他科学实验。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today/1/435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