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公布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施行的。
1986年11月28日公安部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之后的一个重要行政法规,是我国居民身份证管理工作的具体规范。
居民身份证是证明公民身份的凭证。
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封闭式的户口管理方法,是逐步实现向个人证件化管理为主的人口管理模式过渡的重要开端和尝试。
到1989年9月,鉴于全国大多数地区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已基本完成,经国务院批准,居民身份证的使用和查验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
这项制度的实施,加强了社会管理工作,增强了群众的法制观念,群众带证率明显提高。
居民身份证适用于公民办理下列需要证明身份的权益事项:一选民登记;
二户口登记;
三兵役登记;
四婚姻登记;
五入学、就业;
六办理公证事务;
七前往边境管理区;
八办理申请出境手续;
九参与诉讼活动;
十办理机动车、船驾驶证和行驶证,非机动车执照;
十一办理个体营业执照;
十二办理个人信贷事务;
十三参加社会保险,领取社会救济;
十四办理搭乘民航飞机手续;
十五投宿旅店办理登记手续;
十六提取汇款、邮件;
十七寄卖物品;
十八办理其他事。
我国居民身份证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编码,由15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编码分3个部分:行政区划代码、出生日期码、分配顺序码。
从左到右,第1至第6位数是行政区划代码。
其中前1、2位数代表市;
3、4、5、6位数代表所辖的区或县。
出生日期码是7至12位数。
出生日期按公民出生时的公历月日为准。
分配顺序码是第13至第15位数,第13、14位表示所在派出所,第15位表示性别,单数是男性,双数是女性。
分配顺序码中的996、997、998、999是百岁以上老人的特殊编码。
居民身份证是证明公民身份的有效法律证件。
从身份证编码上就能得知持证人所居住的市、区县及所在街道,以及持证人的年龄、性别。
居民身份证应随身携带,并服从国家有关人员的检验。
截至1995年9月,居民身份证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已累计制发居民身份证约9亿个。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today/1/471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