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建立

中国是瓷之国、丝绸之国,也是钟之国。

从古至今,数不胜数的古钟遗产不分朝代地并存于今世,中华大地就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钟林。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钟到商代铜铙,从先秦时的执钟悬钟到今已不存的秦始皇朝钟,从周代“钟鸣鼎食”的等级森严之钟,到明代象征皇权君威的永乐大钟,还有佛钟、朝钟、道钟、战钟、功德钟、庙堂钟、会馆钟……繁衍成一个漫长而独特的中华古钟庞然家族。

钟集政治、历史、民族、宗教等各种文化内涵于一身,是正宗礼器。

纵观世界,没有哪一个民族曾像中华民族这样,在一种礼乐器上付诸如此巨大的智慧和精力。

1985年10月4日,我国第一座独具特色的古钟博物馆,在北京大钟寺举行了建馆典礼。

大钟寺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郊,清朝雍正11年敕建。

它的原名叫觉生寺,因寺内悬有我国最大的一口古钟而得名大钟寺。

这口大钟就是铸于永乐年间的永乐大钟,距今已有580年历史,是世界大钟中的元老,素有古代钟王之称。

大钟重46.5吨,高6.75米,外径3.3米,钟唇厚0.18米,造型宏伟而精美。

钟身内外铸有整齐的汉、梵文经咒,共计23万多楷书字,相传为明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字体工整,排列合理、准确、巧妙,是宗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优美结合。

永乐大钟的钟声纯厚绵长,圆润宏亮,振动频率极为丰富,与音乐的标准音率相差无几,钟乐声可传播数十里。

大钟只用一根铜穿钉将沉重的钟体与钟楼相连结,具有精巧卓绝的力学结构。

此外,这口大钟采用我国古代传统的地坑造型表面陶范的泥型法一次铸成,是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瑰宝。

永乐大钟虽是中外举世无双的“钟王”,但他多年来一直是“光杆司令”。

由于大钟寺多年以来得不到科学的保护,寺内文物散失,有的殿堂已濒临坍塌的边缘,永乐大钟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大钟寺的珍贵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因此北京市政府作出了把大钟寺建成古钟博物馆的决定。

这个博物馆以钟为主体,收集陈列各种类型的古钟130多口,全面展示了我国古代冶金铸造技术的发展史,成为对人民群众普及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场所。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today/1/512957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