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改承天门为天安门

人们一般认为蒯祥设计建造了闻名中外的天安门。

其实蒯祥设计建造的不是天安门,而是天安门的前身“承天门”。

公元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准备迁都北京,派蒯祥等著名匠师分工负责皇宫建筑群的设计和施工。

蒯祥就精心设计了皇城正门,1420年竣工,当时叫“承天门”,为黄瓦飞檐3层楼式的5座木牌坊,是沿用唐代皇城正门的旧称,表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承天门被火烧毁,宪宗成化元年1465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新修建。

这回不再是牌坊,而是9开间门楼了,到了明末又毁于兵火。

清顺治八年,即1651年,世祖福临重新修建这座城楼,改建以后,10月31日,将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大体成了今天这个样式。

明、清两朝,这儿是禁地,它只是帝王皇宫的大门,红墙围绕,庭院阴森。

当时天安门面对着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后又改称为中华门,解放后拆了,中间是御道,两旁是千步廊。

从建承天门起,到1911年清王朝覆灭为止,除了皇亲贵族来往出入,老百姓不准过往。

大明门除隆重的典礼外,常年不开。

封建帝王出入天安门有特定的日子,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北郊祀地,孟春祈谷,仲春耕田。

皇帝出征,要在天安门前祭路。

天安门城楼的正脊和垂脊有些“压胜”装饰。

这种古代方士的巫术,却为城楼增添了神奇色彩。

这种装饰叫做吻兽,在天安门屋顶共有10个,传说这是“九脊封十龙”,表示每天有10条龙来守护宫殿。

在正脊两端有龙头形正吻,吻背上插着扇形的剑把,据说是为了防止它逃走,垂脊上有个仙人和九个走兽: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等。

古代文人说这些吻兽是“跃苍龙于瓦甍”,颇有趣味。

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激浪成雨,在屋顶上安了这种鸱尾吻兽,就能避免火灾。

天安门是一座朱色宫墙中间耸峙着的一座雄伟的城楼。

用白玉石砌成的须弥座,上有10多米高的大砖台,砖台上有重檐的大殿,八角檐角分上下两层,总高33.7米。

城楼东西宽9间,南北进深五间,“九五”这数目是暗示帝王尊严的,共有向南的菱花窗门36扇,构图单纯整齐,花纹婀娜多姿。

窗门下部是木雕裙板。

大殿周围有矮墙,墙内有白玉栏杆环绕城楼。

在睛朗的天宇下,城楼上的黄色琉璃瓦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显得非常端庄。

天安门在1952年8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设备和修葺城楼,重新油漆一遍,它的面貌焕然一新,安装了电梯和暖气等现代化设备。

这是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后,260多年来的一次彻底修缮。

此后,天安门城楼在每年“5·1”和“10·1”两个重要节日之前,差不多都要粉刷、装修,使它永保容光焕发,和人民在一起共度欢乐的节日。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today/1/555529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