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杰出的音乐家,他于1840年5月出生于俄国一个富有的家庭,父亲是矿业专家,母亲弹得一手好钢琴,在他的心目中,妈妈等于音乐,音乐等于妈妈。

童年的柴可夫斯基充满幻想,喜好朗颂诗和作文,选的大都是圣经或爱国性题材。

他5岁那年的一天,父亲在家中放歌剧《唐璜》的唱片,他的情绪随着音乐起伏,当听到忧伤处时竟然放声大哭。

因此,家庭教师送了他一个外号“玻璃男孩”,以后家人总怕伤了他易碎的心。

柴可夫斯基在青年时代先后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

他早期写过一部民族味十足的歌剧,名叫《长宫》。

公演的那天,他亲自担任指挥。

但有趣的是,人们说演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乐队根本没有看他指挥,大家非常熟悉乐谱,不用指挥也行。

1871年,柴可夫斯基举行了首次个人音乐会,邀请到各界名流出席,也包括作家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起初不想来,他一向讨厌作曲家,认为20年后谁也记不起这些人的作品。

由于柴可夫斯基的好朋友著名音乐家鲁宾斯坦的再三劝说,屠格涅夫才来了,为了摆架子,故意迟到了一会儿,所以没有听到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那一段,但柴可夫斯基的其它作品,给他留下良好的印象。

《如歌的行板》取材于民谣,旋律极优美,6年后,当托尔斯泰听时,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19世纪是书信文学相当兴盛的时代,柴可夫斯基是个习惯于写信的人,一生写了6000多封信。

他的第一封信是8岁时写的,最后一封是逝世前一个月写的,仅给自己的弟弟就写了1000多封信,无话不谈,涉及自己的理想、兴趣、烦恼、希望等等。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友谊,是音乐史上一段动人的故事。

梅克夫人是一位有钱的寡妇,作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知音”,从1877年起每年给他提供6千卢布的资助,让他专心从事创作。

从此两人书信往来13年之久。

他们通过书信,抒发各自的情感,互为精神支柱,他的《第四交响曲》就是献给梅克夫人的。

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6部交响曲,9部歌剧和数部芭蕾舞曲等大量传世之作,他的作品数量多,形式多样,在西方音乐史上是罕见的。

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至今仍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的古曲芭蕾舞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尤其脍炙人口,历演不衰。

1893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这是一部自传性的悲剧作品,也是他为自己写下的挽歌。

在他第一次指挥演出该曲后的第8天,即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与世长辞了。

为了纪念这位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世界各国经常举办一些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曾将1990年定为“纪念柴可夫斯基年”。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today/1/564701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