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门、复兴门正式得名
在北京长安街上的建国门和复兴门,原是日伪统治时期兴建的两座城门,当时名叫启明门和长安门。
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后,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之下,1945年11月9日,这两座城门分别改名为建国门和复兴门。
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辽代到清朝经历的5个朝代,先后4次在这里建都。
在此期间北京先后经过3次大的改建和扩建。
城门也多次变迁。
辽代曾以北京为陪都,称作南京,那时有城门8个。
金代在北京建都时称作中都,那时有城门12个。
元代灭金后也在北京建都,那时的北京叫大都,大都又建了新城,设城门11个。
南面有文明、丽正、顺承三门;
东面有崇仁、齐化、光熙三门;
西面有和义、平则、肃清三门;
北面有安贞、健德二门。
到了明代,南北城墙先后南移,城门也由原来的11个改为9个。
南面的文明、丽正和顺承门分别改为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
东面的崇仁、齐化门分别改名为东直门和朝阳门;
西面的平则、和义门分别改名叫阜成门和西直门;
北面的安贞和健德门改名为安定门和德胜门。
明代嘉靖年间,又建了外城,增设7座城门,这7座城门有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宁门后来改叫广安门,以及东便门和西便门。
至此,北京内外城一共有城门16个。
1926年,为了便利南北交通,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又开了一座城门,即和平门。
加上建国门和复兴门,北京一共有城门19个。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today/1/570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