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首次发表“股评”引发“股票地震”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针对股票市场情况所发的“准社论”,本意是提醒股民对我国股票市场目前的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却引发了一场“股票地震”,股票市场全线下跌,股民们都懵了。

评论员文章说,当前,炒股已成社会热门话题,各界人士争相入市,证券交易所几个月来新增投资者开户数800多万,总数超过2100万,股民已占城市人口相当大的比例。

今年4月以来,股票市场逐步回升,10月以后出现暴涨。

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

这在国际证券市场上是罕见的。

这样的暴涨是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

评论员文章指出,当前股市超常暴涨的主要原因:第一、机构大户操纵市场。

一些资金大户利用股市飚升和散户跟风,频频坐庄,轮番炒作。

这些大户多属国有企业,凭借其地位、关系,呼风唤雨,牟取暴利。

第二、银行违规资金入市。

第三、证券机构违规透支。

第四、新闻媒介推波助澜。

一部分报刊、电台、电视台、声讯台的股评节目和证券咨询机构极少进行风险告诫,而是一味鼓噪,有的甚至传播谣言,误导股民。

一些非法出版物信口开河,发布“大牛市赚大钱”一类毫不负责的言论,以此招徕读者,牟取利益。

第五、误导误信股民跟风。

实际上股票市场没有永远的多头,总是有涨有落,暴涨必暴落,各国股市无一例外。

由于相当多的投资者在股票上升时期新入市,没有摔过跤,缺乏风险意识,轻信舆论误导,误认股市必能不跌。

还有一个心理因素不可忽视。

由于今年抑制通货膨胀成绩显著,银行对新增储蓄取消保值贴补,又两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不少市民认为储蓄存款收益率低了,不如炒股,风险不大,获利更多。

这是一种误解。

评论员文章说,考察各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缓涨可能缓跌,暴涨必然暴跌,这是各国股市的一条共同规律。

暴涨所以会导致暴跌,是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

价格决定于价值,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情况只会是暂时的、短期的和有条件的,而不可能是长期的、永久的和绝对的。

但在中国,由于上市公司的数量少,规模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大,股指的暴涨暴跌并不反映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而主要是反映了市场的投机程度。

换句话说,在市场发展初期,股市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参与者的过度投机。

评论员文章强调,股市出现暴涨暴跌,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对社会,后果都是相当严重的。

对于股市暴涨必然带来暴跌,不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不以为然,他们众口一词,说明年香港要回归,十五大要召开,政府一定要把经济搞好,绝对不会让股市掉下来。

这是一种对股市的估计是十分糊涂的看法。

政府要把经济搞好是真,但绝对不会在股市暴跌时去托市,也托不起市。

投资者对此不能抱有任何幻想。

投资股市,风险自负,赚钱自得,损失自担,这在任何国家都一样。

目前的股市已到了很不正常的状况,孕育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需要引起投资者足够的重视。

评论员文章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做好八项工作:第一,进一步加强监管。

第二,继续公开处理违规案件。

第三,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和完善市场信息公开制度。

第四,建立证券行业禁入制度。

第五,加强风险管理。

第六,增加供给。

第七,做好舆论导向工作。

第八,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各地方、各部门不能自行其事,干预股市,要与中央保持一致,自觉维护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市场管理体制,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证券市场的方针政策,维护好本地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today/1/624122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