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奏请试办轮船招商局

1872年12月23日,李鸿章奏请试办轮船招商局。

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由于在中国缺乏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固基础而困难重重:经费来源枯竭,原料、燃料供应不上,技术落后、人材缺乏等等。

这使洋务派意识到必须是“由富而强”,“寓强于富”。

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自强”兼及“求富”,在继续筹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着手筹办交通运输、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工业。

李鸿章为了挽回沿江沿海的航运业,抵制外轮的侵夺,委派沙船富商、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朱其绍兄弟在上海洋泾滨永安街设局招集商股,定名为“轮船招商公司”。

这是洋务运动 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成立时有轮船6艘,从事客运和漕运等项运输业务,为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

开办后由于亏损严重,朱其昂被迫辞职。

次年7月,李鸿章改轮船招商公司为轮船招商局,委派上海买办商人唐廷枢为总办,徐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

1876年有轮船11艘,1877年又以222万两银子买进美商旗昌洋行的旧船16艘,及其码头、仓库等财产,招商局初具规模。

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资本共计420余万两,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

招商局成立后,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与外轮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联成一气,采用大幅度降低运费等手段想挤垮招商局。

李鸿章采取筹借官款、增拨漕粮及承运官物等措施,予以回击,使招商局转亏为盈。

结果旗昌公司反遭破产,而太古、怡和等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三次分别为1877、1883、1889签订“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

这是一个双方妥协折中的方案。

但从招商局讲,却具有打破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today/1/634292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