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著名梦幻绘画家米罗逝世

霍安·米罗1893年生于西班牙。

他的父亲是个金首饰艺人,接受祖业,开了一家首饰店。

米罗的母亲出身于细木匠家庭。

或许是由于父母两个家庭传统技能、工艺设计的影响,米罗自小就想成为一个艺术家。

但他性格内向,腼腆寡言,他的父母并不以为他会有很大出息。

在他14岁时,他们把他送进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学习。

然而,少年米罗给学校教员的印象是“罕见的愚莽”。

后来他从美术学校退学。

出于对家庭的责任,米罗17岁时当上一名商业职员。

职员的职业让他抑郁不乐,加上工作劳累,第二年他患了重病。

父亲把他送到蒙特洛伊镇附近的农村疗养,在这里,他可以俯瞰金色的海滩、粗旷的断岩、坚石叠成的农舍、环绕村落的橄榄树和葡萄园。

这让米罗领略到荒凉山地的无穷魅力,感受到自然界花木迷人的韵味。

这一段的疗养生活,对米罗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种先期的准备。

身体复元后,米罗回到巴塞罗那,他的家人同意他进入一所美术学校学习。

同期,米罗又选修桑特·鲁克艺术团体开设的课程。

该团体早先成员“新艺术”建筑师安托尼·戈蒂在建筑上的杰出创造性,激发了年轻的学生米罗的热情,给予米罗很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艺术团体,米罗结识了两位年轻的艺术家乔恩·布拉兹和约瑟夫·劳伦斯·阿替格斯,他和他们终生保持往来。

这个时候,米罗开始了绘画创作。

对于一个具有雄心大志的画家来说,巴塞罗那的天地太狭小了。

经过艺术变革的巴黎,对米罗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

1919年他终于离开家乡,首次来到世界艺术之都巴黎。

这个时期的巴黎艺术家荟萃,美术馆和博物馆珍品如云。

但米罗是一个贫穷而并无盛名的青年画家,他的画在异国无法卖出,在巴黎他几乎天天挨饿。

但首次的巴黎之行给他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许多艺术界朋友,特别是来自他祖国的画家毕加索。

毕加索买下了他的一张自画像,这幅自画像一直被珍藏着。

经过毕加索的介绍,米罗结识了云集在这里的许多艺术家。

1925年,米罗参加了在皮埃尔美术馆举行的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展览。

从这之后,米罗的作品就被人们称为梦幻绘画。

1929年10月,米罗与比拉·詹科莎结婚。

妻子出身于一个古老家族,米罗一生都忠实于她。

婚后,他们回到巴黎,住进一个小公寓。

当时正值经济萧条,艺术家也都十分拮据,米罗只有在没有画室的情况下作画。

两年后,在画家38岁时,女儿多萝娜在巴塞罗那出世,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从1930年起,米罗的作品定期在纽约等城市展出,他作为超现实主义领袖人物,在美国有很大影响。

在世界画坛上,他的名望仅次子毕加索。

米罗的超常感受力使他能用象征手法传达信息,用极自然的艺术语言、超越时空的方式与观众交流。

他形象地表达了人类最强烈的感情热爱、仇恨、信任和恐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米罗不能回到他的故土西班牙。

他离开巴黎,在挪威附近的瓦兰吉维利一个诗意迷人的地方住了下来。

那里的景色和自由飞翔的鸟儿感染了他,画家完成了《星座》组画。

由于德军残酷轰炸,米罗又不得不带妻女乘火车逃难巴黎,而巴黎正面临着德军占领,画家只好逃回故乡。

二战终于结束,米罗结束了与世隔绝的日子,在1947年来到纽约。

他在美国共呆了8个月,1948年从美国回到巴黎。

回巴黎不久,人们为米罗举办了作品展览会,但他的作品卖出很少。

一个画商买了米罗一批作品,其妻却懊悔痛哭,说“谁会来买这玩意,我们要破产了。

”她没有想到,几年之后米罗的作品价格扶摇直上,若干倍数地增长。

在他一生的创作题材中,夜空中的星星成了变幻无穷的永恒的符号,于是有人把他称为“星星王子”。

米罗认为,情欲是最自然、最合乎本性和情理的现象,是生命的原动力。

他对女性的魅力十分着迷,可以说他终生探讨最多的也是女性和关于男女性生活。

但在生活中,米罗不沾女色,他一生只爱过两个女人: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儿。

1983年12月25日,米罗因心脏病突发,永远告别了他深爱的妻子比拉和女儿多萝娜,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欧洲文化艺术界把1993年定为“米罗”年,举办了盛况空前的作品展览和艺术活动。

如果大师地下有知,一定会得到莫大的安慰。

晚年,米罗喜欢到自己的作品前踱步。

米罗夫妇 米罗在工作中 70年代初仍处在艺术颠峰期的米罗,席地“指”画,绘画方法不拘形式,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80高龄的米罗依然神采奕奕,创作与社交活动十分活跃。

米罗唯一的女儿多萝娜出席父亲的百年诞辰画展;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today/1/637183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