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àn①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

《张衡传》:“饰以~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印章。

如官员接任称接“接篆”,暂时代理官职称“摄篆”。

【篆刻】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

zhāng①音乐的一曲。

《史记•吕后本纪》:“王乃为歌诗四~,令乐人歌之。

”②文章或作品的一篇。

《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③文章。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下笔成~。

”④法令规章。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耳。

”⑤奏章。

《狱中杂记》:“是无难,别具本~。

”⑥印章。

《核舟记》:“又用篆~一,文曰‘初平山人’。

”⑦花纹。

《捕蛇者说》:“黑质而白~。

”⑧明显;

鲜明。

《甘藷疏序》......更多

zhòu①诵读并领会。

《说文解字叙》:“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书九千字。

”②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又名大篆。

《文心雕龙•练字》:“乃李斯删~而秦篆兴。

sēn①树木高耸茂密的样子。

《冯婉贞》:“去村四里有~林,阴翳蔽日。

”②众多;

繁多。

《观巴黎油画记》:“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然布列。

”③高耸;

峙立。

《雁荡山》:“雁荡诸峰……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至谷中则~然干霄。

”④森严。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相向。

”⑤(因惊惧而毛发)耸起。

刘因《龙潭》:“下有灵物栖,倒影毛发~。

chóng①爬虫,昆虫,虫子。

《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鸟兽,往往有得。

”《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

”②动物的总称。

《女娲补天》:“狡~死,颛民生。

”huǐ毒蛇。

《山海经•南山经》:“羽山……无草木,多蝮~。

”(蝮虫:蝮蛇。

)【注】虫,“蟲”,原是音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

“虫”为㈡义,音huǐ;

“蟲”为㈠义音chóng。

今“蟲”简化为“虫”。

【虫沙】旧时比喻战死的士兵......更多

cǎo①草;

草本植物的总称。

《观沧海》:“树木丛生,百~丰茂。

”《敕勒歌》:“风吹~低见牛羊。

”②荒野;

草野。

《后序》:“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行露宿。

”③乡间;

民间。

《五人墓碑记》:“况~野之无闻者欤?

”④粗糙;

粗劣。

《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具。

”⑤初稿;

草稿。

《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

”⑥汉字的一种字体,流行于汉初,笔画相连,写来迅速。

如“狂草”、“真......更多

bā①一种大蛇,篆体巴字似蛇形。

《山海经•海内南经》:“~蛇食泉,三岁而其骨。

”②古国名。

《过秦论》:“西举~蜀。

”③热切盼望。

《智取生辰纲》:“~到东京时,我自赏你。

”④紧贴;靠近。

《孙吾空三打白骨精》:“前不~村,后不靠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