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①古代一种像斧头的兵器。

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十二首之十:“刑天舞干~,猛志固常在。

”②悲伤;

忧伤。

《柳毅传》:“毅深为之~。

”《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者。

”《祭十二郎文》:“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天涯之~也。

”③亲戚;

亲属。

《狱中杂记》:“富者就其~属。

贫则面语之。

”【戚促】窘迫;

迫促。

【戚戚】⒈忧愁的样子。

⒉心动的样子。

suǒ①处所;

地方。

《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

”②合理的结果;

应有的归宿。

《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也。

”③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

《师说》:“道之~存,师之~存也。

”④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劫”⑤......更多

zé①选择。

《〈论语〉六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区别。

《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焉?

róu①使木弯曲以造车轮等物。

《管子•七法》:“朝~轮而夕欲乘车。

”【引】使顺服。

《诗经•大雅•崧高》:“~此万邦。

”②杂;

错杂。

《世说新语•文学》:“皆粲然成章,不相~杂。

”③用手来回搓或擦。

王建《照镜》:“暖手~双回,看图引四肢。

shàn①独揽。

《史记•货殖列传》:“而~其利数世。

”【引】自作主张。

《国语•晋语九》:“非司冠而~杀。

”②拥有,据有。

《战国策•秦策三》:“方五百里,赵独~之。

”③通“禅”。

以帝位让给别人。

《荀子•正论》:“尧舜~让,是虚言也。

”【擅兵】独揽兵权。

【擅场】压倒全场;

超出众人。

【擅朝】独揽国政。

【擅命】擅自发号施令。

dūn①厚。

《国语•周语上》:“夫民之大事在农,……~庞纯固,于是乎成。

”《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虽~必困。

”(知道正确的道理而不去实行,即使知识渊博,也一定会处于困境。

)【引】厚道。

《韩非子•难言》:“~祇恭厚。

”【又】注重,推崇。

谢朓《赋贫民田》诗:“~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

”②敦促;

督促。

《晋书•谢安传》:“累下郡县~逼,不得已赴召。

”tún通“屯”。

驻扎。

扬雄《甘泉赋》:“~万骑于中......更多

fāng①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

《诗经•谷风》:“就其深矣,~之舟之。

”②方形,与“圆”相对。

《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首,长颈。

”③正直。

《屈原列传》:“~正之不容也。

”④方向;方位。

《赤壁赋》:“不知东~之既白。

”⑤区域;地方。

《六则》:“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

”⑥方圆;周围。

《归园田居》:“~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⑦比拟;相比。

《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之,犹瀼渴之水。

......更多

zhān①赤色的曲柄旗。

《汉书•田蚡传》:“立曲~。

”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旜”。

【又】泛指旌旗。

陆机《饮马长城窟行》:“收功单于~。

”②“之焉”的合音。

“之”是指代词,“焉”是语气词。

杨恽《报孙会宗书》:“愿勉~,毋多谈。

”③通“毡”。

一种毛织物《盐铁论•论功》:“织柳为室,~席为盖。

”【旃檀】梵语译音,即檀香。

zàn①一时;

一下子。

《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而免诸国。

”②暂时。

《孔雀东南飞》:“卿但~还家,吾今且报府。

”③突然。

《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明。

”④刚刚。

江淹《别赋》:“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起。

”⑤姑且。

刘禹锡《酬乐天场州初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一曲,~凭杯酒长精神。

【注】现代汉语的“暂”指“暂时”;

古代汉语的“暂”,初只指时间很短,后来才有与将来对比的意思。

......更多

gēng①改正;

改变;

更换。

《十则》:“~也,人皆仰之。

” 《庖丁解牛》:“良庖岁~刀,割也;

族庖月~刀折也。

”《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酌。

”②经历;

经过。

《与吴质书》:“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非一。

”《史记•大宛列传》:“因欲通使,道必~匈奴中。

”③交替;

交互。

《活板》:“~互用之,瞬息可就。

”《左忠毅公逸事》:“使将~休。

”④古时夜间计时单位。

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二小时《孔雀东南飞》:......更多

1617181920 共53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