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
ní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
柳宗元《笼鹰词》:“云披雾裂虹~断。
”【霓旌】古时皇帝出行时仪仗的一种。
顷
qǐng①一百亩为一顷。
《祭十二郎文》:“当求数~之田于伊、颖上。
”②少时;
片刻。
《赤壁之战》:“~之,烟炎张天。
”③近来;
不久前;
刚才。
《与吴质书》:“~何以自娱?
”【顷年】近年。
【顷之】不久,一会儿。
顿
dùn①以头叩地。
《中山狼传》:“因~首杖下,俯伏听命。
”②用足跺地。
《兵车行》:“牵衣~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③上下抖动使整齐。
《琵琶行》:“沉吟放拨插弦中,整~衣裳起敛容。
”④停留;
屯驻。
《史记•李将军列传》:“就善水草~舍。
”【又】停宿的地方。
《海瑞传》:“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由是怨颇兴。
”⑤困顿;
疲弊。
《谋攻》:“故民不~而利可金。
”⑥马上;
立刻。
《训俭示康》:“家人习奢已久,不......更多
且
qiě①将要;
将近。
《游褒禅山记》:“不出,火~尽。
”②暂且;
姑且。
《梦游天姥吟留别》:“~放白鹿青崖间。
”③尚;
尚且。
《鸿门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又;
一边……一边。
表示并列关系。
《伐檀》:“河水清~涟漪。
”《中山狼传》:“先生仓卒以手搏之,~搏~却。
”⑤而且;
况且;
并且。
表示递进关系。
《烛之武退秦师》:“~君尝为晋君赐矣。
”《赤壁之战》:“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人,~久已疲矣。
两
liǎng①成双的;
成对的。
《卖炭翁》:“~鬓苍苍十指黑。
”②二。
《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尉。
”③双方共同施行或承受同一行为。
《赤壁之战》:“孤与老贼势不~立。
”④重量单位。
古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为一斤。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银子放在桌上。
”⑤双,用于鞋袜等。
《诗经•南山》:“葛屦五~。
”liàng通“辆”用于车辆,车一乘为一辆。
《汉书•赵充国传》:“卤马牛羊十余万......更多
乃
nǎi①你(的);
你们(的)。
《示儿》:“家祭无忘告~翁。
”②这;
这样。
《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③表判断,是。
《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④竟然;
却。
《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才。
《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能衔哀致诚。
”⑥仅仅;
只。
《垓下之战》:“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⑦又。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
”⑧......更多
乍
zhà①忽然;
突然。
《阿房宫赋》:“雷霆~惊,宫车过也。
”②刚刚。
《满井游记》:“于是冰皮始解,波色~明。
”③时而。
《汉书•景十三王传》:“~见~没。
”
习
xí①鸟反复练习飞翔。
《礼记•月令》:“鹰乃学~。
”②反复练习;
温习。
《论语》:“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③学习。
《冯婉贞》:“自幼好武术,~无不精。
”④熟悉;
通晓。
《教战守策》:“如使平民皆~于兵。
”⑤习惯;
适应。
《赤壁之战》:“不~水土,必生疾病。
”⑥经常;
常常。
《柳敬亭传》:“乡俗好尚,~见~闻。
”
互
hù①交错;
交替。
《六国论》:“六国~丧,率赂秦耶?”《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
”②互相。
《岳阳楼记》:“渔歌~答,此乐何极。
”③通“枑”,挂肉的架子。
《周礼•地官》:“凡祭祀共其牛牲之~。
”
亦
yì①表示两者同样,可译为“也”、“也是”。
《十则》:“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不足畏也已。
”②在疑问句中表测度语气,不译。
《赵威后问齐使》:“岁~无恙耶?
”③确实。
《狼》:“狼~黠矣,而顷刻两毙。
”④用在复合句下一分句之首,表示转折,可译为“也”、“也还”。
《芙蕖》:“及花既谢,~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⑤与“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不也……吗?
”《十则》:“死而后已,不~远乎?
”查询